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3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定义与发病机制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通常多为在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及内皮损伤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持续、完全闭塞,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导致心肌细胞缺血、损伤和坏死过程的临床综合征。心肌总缺血时间(即由胸痛发作开始至恢复有效心肌再灌注的总时间)决定STEMI的梗死面积和预后。冠状动脉闭塞20分钟后自心内膜向心外膜呈进行性损害直至坏死,闭塞40分钟后坏死面积约为总面积的30%,3小时约为50%,6小时约为70%,24小时约为80%,如于冠状动脉闭塞3小时内恢复有效再灌注可使50%以上的心肌免于坏死。可见,心肌总缺血时间是决定心肌梗死面积大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早期有效再灌注治疗,尤其是3小时内的有效再灌注治疗,可以挽救大片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室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原则

由于STE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与心肌总缺血时间密切相关,因此STEMI救治的核心理念是尽可能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并在此前提下,力争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有效、持久的心肌再灌注,才能挽救存活心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并发症。因此STEMI救治应因时、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策略方法。

已有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表明,STEMI发病3小时内的溶栓效果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似,且溶栓治疗快捷、简便、易行,故如不能于分钟内完成PCI,就应在30分钟内进行溶栓治疗。

同时应强调,溶栓只是STEMI再灌注治疗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溶栓后3~24小时内应及时转运至上级PCI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PCI,以进一步评价血管再通与心肌灌注水平,对溶栓开通血管效果欠佳的STEMI患者及时行PCI,以期进一步确认、补救、完善和巩固STEMI再灌注治疗的效果。

STEMI的整体规范化救治的各个环节也与患者最终救治效果密切相关,包括应早期采用有效的抗凝抗栓、镇静止痛、抗交感治疗(β受体阻滞剂)、纠正低钾血症等综合治疗;此外,早期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与他汀类药物也可增加STEMI治疗获益,尤其早期维持有效的肝素化抗凝和抗栓治疗甚为重要。另一方面,整体救治内容也应包括实时的心电、血压监护,除颤器等医疗必备设施的及时到位。

同时,应强调在STEMI溶栓治疗时通过实时立体的信息网络会诊系统,医院医院的指导和医疗支援服务。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为全面提高公众对STEMI防治重要性的认知,唤起全社会对STEMI的急救意识,将被动的STEMI救治方式变为积极主动的全民STEMI救治行动,我国将每年的11月20日定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日”。

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救治流程

3.1 迅速确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诊断首次医疗接触(FMC)后应尽早、尽快确立STEMI诊断,应于10分钟内完成12导联(必要时18导联)心电图记录和分析,同时送检心肌坏死标志物。

值得重视的是,STEMI早期并无典型ST段单向曲线型抬高及Q波形成,仅见T波增宽增高等超急损伤期改变和对应导联的镜像性改变;早期STEMI诊断治疗不必等待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升高、不必等待心电图呈典型ST段单向曲线型抬高及病理性Q波形成(即“三不等”),可主要依据梗死性心绞痛特点及心电图T波增宽增高、ST-T融合抬高作出STEMI的早期诊断。

STEMI的诊断需除外急性主动脉夹层,并与急性肺动脉栓塞等胸痛相关疾病相鉴别,详见附录。

3.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急诊实验室检查(急诊第一管血标本联合检测)

(1)应于肝素或溶栓治疗前静脉采血,检测凝血指标,根据条件建议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活化凝血时间(ACT),无条件者可考虑应用试管法凝血时间估测凝血指标,以期为后继溶栓或抗凝治疗提供基础对照指标。

(2)应行血常规、血钾等电解质、心肌坏死标志物及血气分析检查。

(3)根据条件建议检测随机血糖和血清肌酐(Scr)水平,酌情可考虑行B型尿钠肽(BNP)或氨基末端前体B型尿钠肽(NT-proBNP)及D-二聚体(D-Dimer)检查。

上述各项检查应同时、同步、多点、平行进行。

3.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病情危险评估

常见的高危STEMI患者包括:

(1)高龄(尤其是老年女性)。

(2)原有严重的基础疾病(糖尿病、心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病史等)。

(3)重要脏器出血病史(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4)大面积心肌梗死(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广泛下壁心肌梗死——急性下壁、正后壁、右心室心肌梗死、反复再发心肌梗死)。

(5)合并严重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等)。

(6)院前有心搏骤停。

此外,也可通过急性心肌梗死TIMI评分、GRACE评分对STEMI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表1、2)。

3.4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的基本处置

3.4.1常规处置(即刻进行)

(1)根据病情应选择合理、舒适的体位(坐位、半卧位或平卧位),避免用力活动,以减少心脏负担,并避免体位变化的不利影响。

(2)应给予语言安慰,心理疏导,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3)应即刻心电监护,及时了解心率、血压、呼吸、指氧饱和度情况;FMC10分钟内应完成12导联(必要时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作出诊断报告,同时除颤器应进入备用状态。

(4)STEMI诊断一旦确立,应在FMC20分钟内完成下列处置:①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并同时同步进行静脉采血(应尽量避免肌内注射);②可酌情考虑不同方式给氧(如鼻导管、面罩、无创辅助呼吸等);③镇静止痛:STEMI胸痛患者如无反指征,应给予镇静止痛治疗,如静脉注射吗啡3mg,必要时5分钟重复1次,总量不宜超过15mg。根据病情需要,也可考虑应用其他镇静止痛药物,如地西泮、咪达唑仑、曲马多等。

3.4.2抗交感治疗——β受体阻滞剂 STEMI早期常伴高交感张力状态——高儿茶酚胺血症,如无禁忌证(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低血压、低血容量及支气管哮喘)时应早期给予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等,可含化、口服、静脉应用)以降低交感张力和心室颤动阈值,防止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同时可减少心肌耗氧量和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对降低急性期早期STEMI死亡率和改善远期预后均具有重大意义。

3.4.3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供,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缓解缺血性胸痛。如无低血压、低血容量或心源性休克等禁忌证,应予以适量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口服或静脉用。

3.4.4纠正低钾血症——维持血钾在正常高限水平

应常规监测STEMI患者的血钾水平,STEMI伴室性心律失常且无禁忌证时应即刻于近心端静脉(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给予补钾治疗,维持血钾水平>4.5mmol/L,以防止低血钾相关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

3.5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前的抗凝、抗栓治疗——核心治疗

3.5.1抗凝治疗——早期肝素化治疗(FMC10分钟内完成) 目前临床上STEMI溶栓前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

静脉普通肝素越早给予,患者获益越大。此外,STEMI首次应用普通肝素时极少发生出血(因此时多为高凝血栓倾向),故此时不应过分担心肝素的出血风险。溶栓治疗应在有效的肝素抗凝基础上进行。确诊STEMI后应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U(60~80U/kg),继以12U/(kg?h)静脉滴注,溶栓及溶栓后应监测APTT或ACT至对照值的1.5~2.0倍(APTT为50~70秒),通常需维持48小时左右。需强调的是,在STEMI早期救治中,应首选普通肝素,通常不以低分子肝素代替。

3.5.2抗栓——抗血小板治疗

(1)阿司匹林:只要无禁忌证,所有STEMI患者均应立即口服阿司匹林mg,继以75~mg,每日1次。

(2)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STEMI患者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mg负荷剂量,继以75mg/次,每日1次。替格瑞洛具有更强、快速、直接抑制血小板的作用,且不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尤其适合高危和氯吡格雷耐药倾向的患者。首次应用时予以替格瑞洛mg负荷剂量,继以90mg/次,每日2次。

(3)替罗非班:对于重症STEMI、溶栓失败的患者可考虑酌情应用适量替罗非班,但应警惕:溶栓同时应用替罗非班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对上述STEMI治疗必备药物,医院备有STEMI抢救箱,包括:肝素、吗啡、美托洛尔、利多卡因、氯化钾及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等静脉制剂。

4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治疗

溶栓再灌注治疗具有严格的时效性,溶栓越早,效果越好,再通率越高。因此,溶栓治疗应于FMC后30分钟内进行。值得注意的是,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若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首诊诊所甚至家庭内即开始溶栓治疗。为使临床急诊心血管医师熟知STEMI溶栓适应证和禁忌证,可对照溶栓筛查表迅速作出判断(表3)。

4.1 溶栓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4.1.1溶栓适应证

(1)起病时间<12小时,年龄<75岁者确立STEMI诊断后,无禁忌证者应立即予以溶栓治疗。

(2)患者年龄≥75岁,经慎重权衡缺血或出血利弊后考虑减量或半量溶栓治疗。

(3)发病时间已达12~24小时,如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ST段持续抬高者也可考虑溶栓治疗。

4.1.2溶栓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包括:①既往任何时间脑出血病史;②脑血管结构异常(如动静脉畸形);③颅内恶性肿瘤(原发或转移);④3个月内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⑤可疑或确诊主动脉夹层;⑥活动性出血或出血性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⑦3个月内的严重头部闭合性创伤或面部创伤。

(2)相对禁忌证包括:①慢性、严重、未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需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收缩压<mmHg)开始溶栓治疗;②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持续时间>10分钟或有创伤性心肺复苏操作(肋骨骨折、心包积血);③痴呆或已知其他颅内病变;④3周内创伤或进行过大手术或4周内发生过内脏出血;⑤2周内进行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大血管穿刺;⑥感染性心内膜炎;⑦妊娠;⑧活动性消化性溃疡;⑨终末期肿瘤或严重肝肾疾病;⑩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水平越高,出血风险越大。

4.2溶栓剂分类、选择及评价——首选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按对纤溶酶激活的方式分类,可以分为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UK)、链激酶(SK)]及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rt-PA)、尿激酶原(Pro-UK)、瑞替普酶(r-PA)、替奈普酶(TNK-tPA)]。

STEMI静脉溶栓治疗系一次性、关键性、机会性的时间窗治疗,故应首选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仅在无上述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时应用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应再次强调,溶栓必须在有效的抗凝抗栓基础上进行,确诊STEMI后应即刻肝素治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U(60~80U/kg),继以12U/(kg?h)静脉滴注,溶栓及溶栓后应监测APTT或ACT至对照值的1.5~2.0倍(APTT为50~70秒),通常需维持48小时。不同溶栓药物比较见表4。常用溶栓剂的剂量和用法如下。

4.2.1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

(1)阿替普酶(rt-PA):

全量给药法(总剂量mg):在静脉肝素治疗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rt-PA15mg,随后0.75mg/kg在30分钟内持续静脉滴注(通常不超过50mg),继之0.5mg/kg于60分钟内持续静脉滴注(通常不超过35mg)。总剂量不超过mg,后继续维持肝素静脉滴注48小时左右(肝素用法用量见上文)。

半量给药法(总剂量50mg):在静脉肝素治疗基础上,给予50mg溶于50ml专用溶剂,首先静脉注射8mg,继以42mg于9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继续维持肝素静脉滴注48小时左右(肝素用法用量见上文)。

(2)尿激酶原(Pro-UK):

用法用量:在静脉肝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Pro-UK一次用量50mg,先将:2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后,3分钟内静脉注射完毕,其余30mg溶于90ml生理盐水,30分钟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继续维持肝素静脉滴注48小时左右(肝素用法用量见上文)。

(3)瑞替普酶(r-PA):

用法用量:在静脉肝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0mU溶于5~10ml注射用水,静脉注射2分钟以上,30分钟后重复上述剂量,后继续维持肝素静脉滴注48小时左右(肝素用法用量见上文)。

(4)替奈普酶(TNK-tPA):

用法用量:在静脉肝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30~5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如体重<60kg,剂量为30mg;体重每增加10kg,剂量增加5mg,最大剂量为50mg),后继续维持肝素静脉滴注48小时左右(肝素用法用量见上文)。

4.2.2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建议仅在无上述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时应用) 

只有在无上述药品时选择UK。

用法用量:在静脉肝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UK万U溶于ml生理盐水或以2.2万U/kg30分钟内静脉滴入,后继续维持肝素静脉滴注48时左右(肝素用法用量见上文)。

4.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疗效评估 

溶栓开始后应评估胸痛程度,动态观察心电图ST-T、心率和节律变化,并测定心肌坏死标志物以评价再通效果。

4.4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出血并发症及其处理 

对于消化道出血高危患者建议使用对CYP2C19抑制作用弱的PPI泮托拉唑,与氯吡格雷联用不增加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抗栓、抗凝治疗;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4小时内使用过普通肝素的患者,推荐使用鱼精蛋白中和(1mg鱼精蛋白可中和U普通肝素);并立即联系上级PCI医院转院。对于其他脏器出血,应减量或停用抗凝、抗栓药物,进行输血等必要对症治疗,医院。

5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处理流程

5.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药物治疗

5.1.1抗凝、抗栓治疗 抗凝、抗栓是溶栓的基础,溶栓应在有效的抗凝、抗栓基础上进行。

溶栓后应继续坚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75~mg/次,每日1次;氯吡格雷75mg/次,每日1次。或替格瑞洛90mg/次,每日2次。

5.1.2β受体阻滞剂 溶栓治疗后如无禁忌证,均应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的STEMI患者应于发病后24小时内常规口服β受体阻滞剂。建议由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包括: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低血压、低血容量及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5.1.3 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在STEMI最初24小时内,对前壁心肌梗死,如无低血压(收缩压<mmHg)或明确使用此类药物的禁忌证,应尽早口服ACEI;对非前壁心肌梗死、低危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良好,已经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无低血压(收缩压<mmHg)和使用此药禁忌证者,应用ACEI也可能获益。发病24小时后,如无禁忌证,所有STEMI患者均应给予ACEI长期治疗。如患者不能耐受ACEI,但存在心力衰竭表现,或左心室射血分数≤40%,可考虑给予ARB。

ACEI/ARB禁忌证包括:STEMI急性期动脉收缩压<90mmHg、临床表现严重肾衰竭(血肌酐水平>μmol/L)、双侧肾动脉狭窄、移植肾或孤立肾伴肾功能不全、对ACEI/ARB过敏或导致严重咳嗽者及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等。

5.1.4他汀类药物

适应证和治疗目标:所有无禁忌证的STEMI者入院后早期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且无需考虑胆固醇水平。所有STEMI患者均应使用他汀类药物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在1.8mmol/L以下。心肌梗死后及早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以改善临床预后。

5.2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转诊 

溶栓是再灌注治疗的开始而不是结束。STEMI患者溶栓治疗后,3~24小时内应转至上级PCI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溶栓后再通指标不明确者或溶栓失败者,更应尽早转至上级PCI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PCI。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频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交感风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机械性并发症等)时。应迅速联系上级PCI医院,采取相应措施,将患者尽早尽快转运至上级PCI医院以便进一步处理。

5.3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转运相关问题

5.3.1转运原则 转运前应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转运风险和转运时患者的耐受时间。

5.3.2转运要点 ①建立信息衔接共享机制,根据交通情况、地理位置、PCI医院分级列表并结合患者意愿,优先选择距离最近、具有急诊PCI医院转运;②利用STEMI







































白癜风治疗医院哪家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fbyy/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