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新知怒火真的会攻心警惕这些心碎情

海口白癜风医院 http://www.xuexily.com/search.asp?Keyword=%BA%A3%BF%DA%B0%D7%F1%B0%B7%E7%D2%BD%D4%BA&field=title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是“臭脾气”,常常无缘无故地为小事情发火。可是你知道吗?身体就是心情的镜子。我们常说的“怒火攻心”并非只是在打比方,所谓“攻心”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发现遍布心脏的多功能感官神经组织,对我们的坏心情相当敏感,尤其是容易“间歇性情绪爆发”的人,既要注意心理情绪的警报,也要小心“心脏情绪”的触礁。

直觉的源泉:

我们心脏也会产生“情绪”

你听说过“心碎综合征”吗?这种应急性心脏病,多见于在过度悲伤的情感打击下发生的心脏病,因为悲伤的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对心脏的毒性反应。

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将喜悦(joy)、悲伤(sadness)、恐惧(fear)、愤怒(anger)以及厌恶(disgust)这几种最常见的情绪,拟化为五个特点鲜明的可爱小人,充当居住在我们大脑中的“情绪特工”。虽然说大脑是我们身体的最高指挥官,可是近年来却有研究发现,心脏也会产生“情绪”——心脏传向脑部的神经信息,要比从脑部传向心脏的多得多。因为我们不可能单纯靠感官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意识到感觉信息时,它已经与情感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想要了解情绪的产生,先让我们回看最经典的大脑模型。大家都知道,信息会在大脑皮层之间逐层传递,而我们的身体中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它们接受各种信息并传达到大脑,产生感觉和知觉,并形成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毫无疑问,感觉是一切认知过程的开始,无论是我们的眼睛、鼻子还是耳朵,抑或是皮肤、肢体甚至心脏,这些遍布在我们身体的感受器,统统都是我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途径。

因为感官,我们从而形成了认知,由认知所带出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感觉。对于大脑和心脏的关系而言,也是如此。知名心脏智能研究专家罗林·麦克拉迪曾说过,心脏是我们直觉的源泉,而最终被我们大脑中的思维所感知。

专家声音

“地震后诺思里奇效应”:情绪不安惹的“祸”

如果把电脑硬件比作人的器官,那么中央处理器等于大脑,用于计算;主板则是心脏,用于供电和组装。心脏不是孤立地在跳动,大脑的思维也不是特立独行。大概二十多年前,美国洛杉矶附近发生了地震。震后,研究人员发现那里的人们由于心脏病而引起的死亡率急剧上升。在灾难发生时,这些人并未受伤或受困于瓦砾中,他们为什么会死?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认为,容易患心脏病的人群中,是情绪紧张导致了他们发病——这便是著名的“地震后的诺思里奇效应”。

在随后这些年间,已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紧张、焦虑、敌意和抑郁等长期的精神状态对心脏的影响比地震这类突发事件要大得多。尤其是愤怒,更容易为潜在的心血管患者火上浇油。不久前,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的临床精神病学家研究发现,在愤怒发作后的一两个小时内,心脏病发作的几率会增加一倍。

“情绪和心脏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比如紧张、焦虑、愤怒、悲伤等都是常见的影响心脏的因素。”医院心脏医学部主任、心血管内科研究员丁春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紧张和焦虑是最常见的导致病症的情绪。当面临危险或威胁时,焦虑是人们所表现的最普通的情绪反应,特别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适度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然而过度焦虑不但会成为心理疾病,甚至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

来自杜克大学精神病学与人类行为学专家曾指出,有50%发过心脏病的人胆固醇并不高,言下之意就是,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心脏的影响和肥胖、抽烟、高血压等因素几乎一样大。“对于心脏病患者,心理调适是特别重要的,目前所提倡的‘双心医学’,就是同时处理心脏本身的问题和心理问题。从患者角度,积极的主动进行心理调整对健康是很重要的。”丁春华主任说道。

不良压力下女性更易生病

古代有修养的人强调“心”为一身的主宰,心常静则神安,心平气和才能达到“心如止水、处事不惊”的最高境界,沿用至今也是同样道理。心脏通过血脉向全身各组织器官输送养料,其功能关系全身的生命活动,对于任何生物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在平日里,攻击性行为通常都与愤怒相关,因此这种情绪通常男性表现得更明显,但这并非就意味着男性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更高。除了愤怒的情绪会“攻心”之外,女性人群最容易产生的焦虑,同样也成了心血管疾病的“隐形杀手”。

不久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一项长达17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感情好的夫妻比经常吵架的夫妇更长寿,对于妻子而言尤为如此。研究者表示,女性患心脏病在年龄构成上是一个特殊的高危人群,年轻妇女和中年妇女更容易受到情感上的压力,因为她们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相当大的压力,比如说管理孩子和婚姻、照顾父母等。此外,生物学也可能起了作用。

对此,丁春华主任表示,冠心病的女性在不良情绪压力下比男性风险更高,这可能与女性冠脉舒缩功能及微血管病变有关。对于女性而言,在情绪应激时倾向于异常的血管功能,如幅度较大的收缩管状或外围血管。

所幸的是,并非所有的心血管疾病都是“货真价实”的,在日常案例中,还有着“真假心脏病”之说。突发心跳加速,反复心慌、胸痛,甚至无法进行体力活动……心内科医生常常遇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病人,他们以“心脏不适”为表现,但实际并没有器质心血管疾病。丁春华主任告诉记者,类似这种情况的病人被统称为“心脏神经症患者”。“这类患者自己感觉心脏不适的症状很多,比如心慌、胸痛等,并且与情绪关系较大。但是检查上没有发现器质性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要注意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话题延伸

小心!

这些情绪“破坏力”超强

无可否认,血管对坏心情很敏感。因为跳动于我们体内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监测我们的整个环境包括内外环境,并建立一种连贯或者不连贯的心率变化模式——从心脏传递到脑部,通过迷走神经而送达延髓、丘脑和杏仁体。无论何时,数据都是最权威有力的声音,科学家以强而有力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带有消极情绪的人,会打破心脏跳动速度随外界变化而有规律波动的状况,对心脏系统产生压力。

“害怕”情绪: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人们在有心脏病症状时表现出严重的害怕情绪,可能会使血液中一些易引起发炎的化学物质含量升高,从而加重心脏病风险。科学家认为,担忧和害怕不仅是心理问题,这些情绪还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从而对病情造成实实在在的影响。

“悲伤”情绪:研究证实,如哭泣、叫喊等悲伤难过的情绪会引起心脏收缩的改变。在自主神经调节下,激动时心率变快、抑郁时心率变慢,再加上呼吸节律的改变对心脏功能的影响,都可以带来生理性的心律不齐,甚至心脏收缩力的变化,从而引起“心悸”的感觉。简单地说,就是心里难过也会造成生理上心脏的疼痛,所谓“心痛”,是真的。

“紧张”情绪:生活过度紧张、超长时间工作、经常处在压力下和睡眠不足,是导致现在许多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患上心脏病、引发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猝死的原因。尽管他们中许多人从没有心脏病的发病史,也没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心脏病的诱发因素。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fbyy/15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