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谭红伟医院副主任医师
心脏犹如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泵,每次跳动能够将回流至心脏的血液泵向全身,为各种器官和组织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这种节律源于窦房结规律的电活动;有规律的电活动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保证了心脏协调一致地跳动。
房颤VS房扑
有时候,心脏的电活动不再受窦房结支配,而是出现了快频率(~次/分)的心房电活动。
房颤
多数时候心房电活动为紊乱无章的颤动,在临床被称为心房颤动(简称为房颤)。
房扑
少数情况下,心房电活动为有规律的快速扑动,则被称为心房扑动(简称为房扑)。
房颤(扑)发生时,并不是每次心房的电活动都能传导到心室,因此心室跳动的频率远低于心房率,心室频率也就是医生检查身体能够听到的心率,一般不会超过次/分。
房颤、房扑是一种心律失常
房颤(扑)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早搏而位居第二位。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房颤(扑)患者近万人。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候才发现。这部分患者往往是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也就是说平时心脏电活动一直受心房颤动的控制,失去了正常的窦性节律。
如果患者平时存在窦性心律,只是有时候会发作房颤(扑),则被称为阵发性房颤(扑)。阵发性房颤(扑)有可能会随着年龄增加,发作频率越来越高,甚至发展为持续性房颤。
值得注意的是,房颤(扑)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要进一步检查是否有潜在的病因。积极治疗导致房颤(扑)的病因,非常重要。
常见的病因有:
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酗酒以及慢性肺病等。
房颤、房扑有什么危害
房颤(扑)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房颤本身心率过快引起患者的不适,此时患者会出现心慌不适的症状;由于心脏收缩活动失去协调性,每次跳动泵出的血量减少,因而有可能诱发血压下降、心绞痛甚至心力衰竭。
另外一方面的危害是血栓的风险,这种危害致残、致死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据统计,房颤(扑)患者发生栓塞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6倍。
这是由于心房收缩活动失去规律性,心房里的血流紊乱,容易有血栓形成附着;当心房里的血栓脱落,就可能随血流掉入不同的器官引起脑梗死、肾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者外周动脉栓塞,往往后果非常严重。
发现房颤、房扑该如何治疗
发现房颤(扑),应该重视,但是不要紧张。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