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心脏病学之心律失常下

?心脏病学之心律失常(上)

?二、心脏电子治疗装置

无线起搏器

年心脏治疗装置的一大发展趋势是弃用了血管内导线。经历了一个乏善可陈的开始之后,无线单腔起搏器最终还是进入了常规临床实践。初步报告显示,例患者接受MedtronicMICRA无线起搏器治疗后,该系统表现出了令人欣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过平均1.9±1.8个月的随访(覆盖围术期及早期术后阶段),患者没有出现意料之外的严重装置不良反应,包括未出现装置移位,只出现了一例无填塞的心包积液(心包填塞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该患者本来就需要进行装置复位。但是大部分的患者的仪器都被妥善安置,并不需要重新放置。在随访中,装置起搏阈值、阻抗以及感应等数值均保持稳定且良好,这使电池的预期寿命达到12.6年(范围波动在8.6-14.4)。基于这些成就与发现,MICRA系统在年夏天获得欧盟合格认证。一项大型临床研究(n=)同样得到了阳性的初期结果,例患者进行了成功植入。在例患者中,例患者在植入6个月后各项数值(包括阈值、感应及阻抗)均较平稳。出现了28例严重并发症(4%,包括11例[1.9%]创伤性心包穿孔或心包积液以及一例死亡[0.1%])。这些结果与既往经静脉植入起搏器相比是可喜的。更重要的是,受试者并没有出现起搏器移位现象。第二种单腔经导管植入起搏器系统(称为“theNanostim”)的试验数据也同样在今年进行了公布与演示。在最初的例行植入术的患者中,例患者成功行起搏器植入术(95.8%)。对例患者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90%患者达到了主要有效性预后。在全部例患者中,6.5%出现严重装置相关不良事件,包括5例心包填塞(1%),6例装置移位(1.5%)以及2例因术中固定不合理导致的装置移位(0.4%)。这两种无线起搏器的疗效对比需要在更大的人群及治疗实践中进行。

存在单腔起搏器适应症的患者是无线起搏器的主要适用人群,例如永久性房颤合并症状性心动过缓和/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未来研究及真实世界临床实践会发现这些装置如何长期工作(包括最新的心率自适应感应系统);最初的个体治疗经验是令人鼓舞的,研究者也在开发更先进的治疗装置,包括双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与经皮埋藏式复律除颤器等。在常规及简单的ICD植入过程中,ICD治疗及ICD调控检测已经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在NordicICD研究中,例患者首次植入ICD并被随机分配到两组:接受或不接受除颤阈值检测。在随访中,两组中的除颤有效性没有明显差异。同样的,在SIMPLE研究中,例患者经过平均3.1年的随访,常规除颤检测并没有减少心律失常导致的死亡。

现存可用的起搏器和除颤器均允许选择是否进行远程监控。之前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和分析的数据显示这些技术如果应用得当,可以带来有益影响。但OptilinkHF试验(公布于ESC大会)却发现了令人失望的结果:该试验入组例心力衰竭且并合一项IC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是否开启远程自动肺充血报警。经过18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住院率)并没有明显的区别。CHAMPION试验的随访结果提供了更加明朗的数据,该试验分析了心力衰竭患者自动肺动脉压力测量的有效性,以指导和优化心力衰竭治疗。既往报道过的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的优势可以维持13个月直到随访期结束,包括心力衰竭相关住院率明显下降33%以及全因住院率降低16%。另外,治疗组优势在开放期(OpenAccessPeriod)同样维持了12个月,在这期间,住院率并未增加。更重要的是,自从开放期可以检测肺动脉压力信息以指导心衰治疗之后,对照组心力衰竭相关住院率和全因住院率分别明显减少48%和21%。因此,远程植入监控很有望用来支持心力衰竭治疗;血流动力学传感器和起搏器、除颤器以及心脏再同步化仪器的联合使用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经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自从年经皮ICD(S-ICD)系统获批上市以来,它就一直受到业界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fbyy/15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