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中的一些波形有特殊的意义,判别这些波形可以有效的预测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从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哪些心电图表现可预测房性心律失常?
1、房间阻滞
房间阻滞(interatrialblock,IAB)是指窦性激动从右心房向左心房传导速度变缓,甚至发生传导障碍,是一种与左心房扩大和房速、房颤以及房扑相关的阻滞类型。
右房至左房传导通常有3条通路,即Bachmann束(Bachmannbundle)、冠状静脉窦附近心房下部肌束、卵圆窝处的穿间隔纤维(如图)。
值得强调的是,80%~85%的房间阻滞多为Bachmann阻滞,仅有10%~15%发生在冠状静脉窦附近,5%~10%发生在卵圆窝处。临床中根据阻滞程度的不同分为一度、二度、三度房间阻滞。
三度房间阻滞也叫完全房间阻滞,此时更容易引起各种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在三度房间阻滞中,冲动于房间隔中上部、Bachmann束或左心房上部被阻滞,窦性冲动无法穿过,只能在右心房向下传向房室交界区,因此通过房间隔后下部的突破点与心房连接逆传,向上激动左心房。
表现为P波时间≥ms,由于冲动自下而上逆行激动左房,故P波在II、III、aVF导联呈正负双相,V1导联的P波也为正负双相。
当Bachmann束发生传导延缓甚至阻滞,激动由右心房传导至左心房时间延长,房间传导由下向上传导激动左房,容易形成房间折返,从而诱发各种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扑、房速)。
2、P-on-T现象
P-on-T现象(P/Tphenomenon)其实早已被人发现,但在国内鲜有报道,它与房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P-on-T现象是指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心电图有异位P波落在T波之上的现象。
房性期前收缩前较长的心动周期,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以及心动过速终止后继发的长间歇,与房性期前收缩共同构成了长短周期现象。
长短周期现象使心房肌不应期的离散度增大,心房易损期窗口增宽(心房的易损期延长至T波处),使长周期后的房性期前收缩更容易落在心房的易损期,从而更容易诱发各种房性心律失常(图3)。
图3图中红色*示P-on-T现象,长心动周期后使心房易损期延长,短周期的P波恰好落在前心动周期的T波上(延长的心房易损期)所致心房颤动。
心电图上P波与前面的T波融合或靠近提示左室舒张期快速充盈形成的E峰与P波后形成的A峰重叠或完全融合。因E峰与A峰的持续时间代表的二尖瓣正在开放,并有持续的血流从左房流过二尖瓣进入左室。
当A峰与E峰部分或完全融合时,左室有效舒张期缩短,使心脏舒张功能受损。
上述情况长期持续存在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功能下降,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心悸症状。
通过12导联心电图早期识别P-on-T现象诱发的阵发性房颤,对确定阵发性房颤的心电触发因素、选择治疗方式、观察疗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P-on-T现象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则会有心悸、乏力症状,而对于存在器质性疾病患者,则会加重心脏损害;同时,P-on-T现象引起的房性心律失常也会使心脏功能受损。
心律失常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病人心律失常发作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应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
2、饮食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防便秘;避免饱餐及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
二、病情观察
连接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率、心律变化,及早发现危险征兆。及时测量生命体征,测脉搏时间为1分钟,同时听心率。
病人出现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RonT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二度II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监测电解质变化,尤其是血钾。
三、抢救配合
准备抢救仪器(如除颤器、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等)及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抢救药品,做好抢救准备。
四、用药护理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密切观察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防止毒副反应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