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医院心脏康复中心宣教抑郁与心脏病相关

在过去15年里,证据显示抑郁增加健康个体心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1,2],不稳定型心绞痛[3]或心肌梗死(MI)[4]患者合并抑郁心源性死亡风险增加。同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MI、冠状动脉疾病(CAD)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的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因此提出心血管疾病是抑郁的危险因素[5,6]。

上述研究提示,抑郁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但迄今为止,这种相关关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很大程度上还很不清楚,目前提出几个可能的机制。本章有选择性的介绍近期有关抑郁和缺血性心脏病关联的四种生物学机制研究,包括: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凝血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和神经内分泌异常。

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由于在抑郁和心血管疾病中均检测到自主神经张力变化,所以认为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是解释抑郁与缺血性心脏病之间关系的最合理的可能机制之一[7]。而且研究显示,自主神经失调即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和/或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可降低CAD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源性猝死的阈值[8,9]。

第一个支持自主神经系统失调在抑郁中的作用的研究,是一份在医学上确诊的抑郁患者血浆和尿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的报告[10-12],表明存在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可能导致重度抑郁症患者[13]和患有CAD的抑郁患者[15,16]静息心率升高,而研究发现基础心率增加可预测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17]。

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也可表现为心率变异性(HRV)改变。HRV是指心脏为适应内部和外部环境而产生的逐搏心率变化。低HRV表明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或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不仅调节心率变化,也是CAD患者死亡风险独立的强预测因子[18,19]。与非抑郁患者相比,多数研究报道显示,伴或不伴心血管疾病的抑郁患者均存在HRV降低[7,20]。而且,似乎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与HRV的降低直接相关[21]。

据报道,近期MI伴抑郁患者死亡风险约30%与低HRV相关[22]。HRV联合心率震荡是预测患者死亡风险的更强预测因子。心率震荡分析可量化心率对室性早搏的反应,这一技术表明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取得进步。通常,室性早搏后心率首先加速,然后再减速。MI后合并抑郁的患者,室性早搏后的心率反应不同于这一模式,与死亡率风险增加密切相关[22],而且研究发现心率震荡联合HRV可解释MI患者中大约一半的抑郁相关的死亡风险。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进一步指标包括心率对应激源的反应、压力反射功能和心室复极,用QT间期变异度表示。有证据显示抑郁与所有这些指标显著异常相关。

在医学上确诊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中,已检测到躯体和心理对应激源存在异常增加的心率反应[23,24],而且有研究证实,与未合并抑郁的CAD患者相比,存在抑郁的CAD患者对于体位性变化同样存在异常增加的心率反应[25]。

有研究发现,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可增加MI恢复期患者的死亡风险[26],而且抑郁与CAD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降低相关[27]。另一项研究[28]并没有在MI后患者中证实这一关联,但该研究中约80%的MI患者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还有一项研究[29]发现,MI后合并抑郁且没有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压力反射功能降低。

QT间期变异度反映了心室复极时间的逐搏波动,QT间期变异度增加与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风险增加相关[30,31]。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项研究[32]发现MI后合并抑郁患者存在QT变异度增加,特别是在清晨时间(6:00am),临床已经发现此时间段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最大[33]。

风雨兼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健康路上我们与您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fbyy/125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