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摘要
患者女,8岁,60kg,cm。主因“妊娠34+周,胸闷、气短半月,加重1d”入院。患者咳嗽,咳黄色痰,伴右侧季肋部疼痛,尚能平卧。查体示:体温(T)37.5℃,血压/60mmHg(1mmHg=0.kPa),心率次/min,呼吸频率次/min,神志清,颈静脉怒张,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6级舒张期杂音,腹部膨隆,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神经反射阴性。既往未进行体格检查,自诉自妊娠前几年,时有乏力感,不能做重体力活。
术前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1.5×/L,红细胞(RBC)3.0×/L,血红蛋白(Hb)95g/L,血细胞比容(Hct)0.3,血小板(PLT)50×/L;凝血检查示:纤维蛋白原7.38g/L;生化检查示:白蛋白5g/L,球蛋白4g/L,电解质正常。心电图示:左心房增大,T波改变。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重度),心包少量积液。胎心监测:尚可。
术前诊断:①孕产0(GP0),妊娠34+周;②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③肺动脉高压。
.麻醉管理
.1术前评估
.1.1实际麻醉术前评估
.1.术前评估分析
.1..1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
.1..临床危险因素评估
.1..3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风险分类
.1..4如何评估术前心功能?
可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如患者入院时坐轮椅或平车进入病房,肢体水肿或须服用洋地黄制剂,提示患者存在严重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也提示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储备反映人体活动的能量储备,其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常根据“代谢当量(MET)”(表3)来评估患者心功能储备。MET10提示心功能储备优;MET=7~10提示心功能储备良好;MET=4~6时心功能储备中等;MET4时心功能储备差,非心脏手术时心脏意外风险明显增大。
本例患者心功能不全,且妊娠期血容量增加,胎儿娩出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提示围术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较大。
.术中管理
..1实际麻醉术中管理
..1.1麻醉选择
..1.麻醉准备
..1.3麻醉实施
..术中麻醉管理要点
...1完善的监测
...控制心率
...3防止循环系统剧烈波动
...4控制液体输注量
..3术中可能事件及处理
..4术中管理分析
..4.1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麻醉方法选择
对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行剖宫产的麻醉方法目前仍无统一定论,各类报道中关于连续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均有成功的案例,其中大部分报道显示,连续硬膜外麻醉具有明显优势。连续硬膜外麻醉遵循缓慢、分次给药、逐渐扩散平面的原则,全身麻醉采用尽量缩短麻醉诱导与胎儿娩出之间的时间间隔,并尽量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的方法。
对于本例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方式,并遵循缓慢、分次给药、逐渐扩散平面的原则,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4.二尖瓣狭窄麻醉管理原则
二尖瓣狭窄麻醉管理原则有以下几点:①防止心动过速,发生心动过速时,心脏舒张期缩短,左心室充盈减少,心排血量随之下降;②防止心动过缓,每分钟心排血量为心率与每搏量的乘积,如心动过缓,失去代偿功能,血压将显著下降;③右侧压力增高和左侧心排血量降低使心脏应变能力变小,应格外注意所给予药物的剂量,以及液体输注的速度;④除非血压下降明显,一般不用正性肌力药物,因为正性肌力药物通常无效,而且可能使循环进一步恶化;⑤血压下降明显时,为保证主动向冠状动脉供应血流,应给予血管升压药;⑥出现心房颤动伴过快室率时,给予洋地黄,以控制心率;⑦保持足够的血容量,但要注意输注液体的量及速度,以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⑧患者对体位的改变十分敏感,应缓慢实施。
..4.3术中心律失常及其处理[4]
二尖瓣狭窄患者在麻醉期间常发生心律失常,较常见的有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室颤动。
术中发生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二尖瓣狭窄患者因心房扩大、压力升高及心房肌纤维化病变,导致心房肌各部分的不应期很不均匀,从而诱发心房颤动。如患者术前应用大量利尿剂,造成隐匿性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均可导致心律失常。患者入手术室后,在麻醉诱导前,心电图可呈现心房颤动或室性期前收缩等。
心律失常的治疗
术中无论心房颤动或室性期前收缩均可使左心室每搏量显著减少,从而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因此应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
治疗措施包括:麻醉中使血钾、血镁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当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时,可静脉输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一般在用药后数分钟,室性期前收缩即可消失或减少,必要时可重复用药。当发生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时,应立即施行电复律,同时静脉输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
..5本例患者的术中管理实践经验总结
本例患者为危重孕产妇,麻醉前准备充分,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并遵循少量、缓慢、分次给药的原则,控制麻醉平面在T8~S1,麻醉效果确切,较少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监测完善,并对不良事件的发生作出了全面的准备。术中严格控制液体输注量,给予利尿、扩血管及强心治疗,与患者配合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持续监测心功能、容量状态、氧供、氧耗等,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
.3术后管理
.3.1实际术后管理与术后可能事件分析
.3.1.1实际术后管理
.3.1.术后可能事件分析
.3.术后管理分析
.3..1术后心功能的维持
心功能的维持是术后管理的重点,判断心功能的指标有血压、CVP、心排血量、心排血指数(CI)、尿量等。术后通过持续监测以上指标,补充血容量和或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来维持循环稳定。
.3..术后镇痛治疗
术后疼痛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高血压、出血等。术后剧烈疼痛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波动,加重心力衰竭,甚至可导致死亡。因此,对术后疼痛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术后需常规采取疼痛治疗措施,其中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为最佳选择。
.3.3本例患者的术后管理实践总结
本例患者进入SICU后循环十分平稳。术后给予利尿、限制液体输注量、稳定心率及给予正性肌力药物等治疗,以维持循环稳定;另外,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选择良好的术后镇痛措施,以及进行严密的监测,均为患者平稳渡过围术期的关键因素。
(《麻醉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白癜风医学研究院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专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