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 心脏为何有神经官能症呢?由于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作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此外,过度劳累,体力活动过少,循环系统缺乏适当锻炼,以致稍有活动或少许劳累即不能适应,因而产生过度的心血管反应而致该病。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二.中医分析
心悸,《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人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篇》指出:“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不瞑。”可见,阴阳失和是心悸的关键所在。中医治疗心悸,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均有相关药物及配方记载。中药治疗心悸,较之西药的最大的优点在于,从病理上进行根治。
心悸是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属祖国医学“惊悸”和“怔仲”的范畴。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心脉瘀阻。
(一)分类及常见疾病: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1.心血管疾病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2.非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
3.神经因素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二)病因病机
心悸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其重症为怔忡。多因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滞血瘀等所致。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水饮内停,水气凌心而心悸者,兼见胸脘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痰郁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气滞血瘀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
心悸发生常与平素体质虚弱、情志所伤、劳倦、汗出受邪等有关。乎素体质不强,心气怯弱,或久病心血不足,或忧思过度,劳伤心脾,使心神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肾阴亏虚,水火不济,虚火妄动,上扰心神而致病;或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上犯于心,心阳被遏,心脉痹阻,而发该病。
心悸的诊断
心悸是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其中有一部分心悸的患者并无器质性病变,因而病史对于心悸的诊断尤为重要。如应仔细询问患者心悸的发生是否与体力活动,精神状态以及应用药物等因素有关。若心悸常在轻度体力活动后产生,则病变多为器质性的,应进一步询问既往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病史,若心悸发生在剧烈运动之后,或在应用阿托品等药物之后,则为机体的一种生理反应。另外,心悸发作时间的长短也与病因有关如突然发生的心悸在短时间内很快消失,但易反复发作,则多与心律失常有关。此时应详细追问心悸发作当时患者的主观感觉,如有无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感觉是否伴有意识改变及周围循环障碍,以便做出初步的诊断。若患者从幼年时即出现心悸,则多与先天性心血管疾病有关详细询问病史除对病因有一个初步判断外,还可以了解患者有无其他官能性诉述或表现对以后的治疗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体格检查
询问完病史之后,就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体格检查。如怀疑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重点检查心脏有无病理性体征,即有无心脏杂音,心脏增大以及心律改变等,有无血压增高、脉压增大、水冲脉等心脏以外的心脏病体征患者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体温有无贫血多汗及甲状腺肿大等也应仔细检查避免遗漏。
二.实验室检查
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测定血清T3、T4甲状腺吸碘率、血糖、血、尿儿茶酚胺等。怀疑贫血时。可查血常规必要时可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三.器械检查
器械检查中最重要的是心电图检查,且方便快捷患者无痛苦心电图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有无心律失常还可以发现心律失常的性质。若静息时心电图未发现异常可嘱患者适当运动或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还可进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四.鉴别诊断
1.过早搏动
过早搏动简称为早搏,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三种,是临床上引起心悸最常见的原因。正常人中有相当一部存在早搏,常在情绪激动、劳累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及饮用大量刺激性饮料后诱发,常以心悸而就诊,心电图检查有时不易发现,动态心电图检查有助于诊断。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较易出现早搏,多发生于运动后,且较多表现为频发早搏,如频发室性早搏形成二联律、三联律,或出现多源性及多形性早搏。早搏发生时患者常感觉突然心跳增强或心跳暂停,自己摸脉搏时突然漏跳一次。听诊发现心律不规则,第一心音多增强早搏之后有长的间歇。
2.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中常见的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其特点为突然发作、突然中止,可持续数秒至数天不等,心律一般为规则的、快速的、心率常在一次/min之间。发作可由情绪激动、饱餐、疲劳等因素引起,亦可无明显诱因。其症状轻重与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原发病的严重程度有关,轻者仅表现为心悸,重者还可出现烦躁、晕厥、心绞痛,甚至发生心力衰竭与休克。阵发性心动过速包括室上性和室性两种。前者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用压迫眼球或颈动脉窦的方法可使其中止发作;而后者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且上述方法无效,但明确的诊断有赖于心电图检查。
3.快速型心房颤动
快速型心房颤动较为常见,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上。患者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心悸,可发生心力衰竭,听诊心律极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一,脉搏短绌,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不一、频率不等的细小的锯齿波。心室率极不规则。
五.心悸的多种表现
1.年轻女性心悸胸闷
很多人认为心悸胸闷是老人容易多发的疾病,可是现在发现很多年轻女性是容易出现心悸胸闷。
2.心悸伴乏力、面色苍白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全身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在心血官系统的表现),其症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普通的自觉症状是心悸、呼吸不畅、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和全身乏力等,还有容易激动、失眠、多汗、发抖、眩晕、多梦等表现。
3.心悸伴心率异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是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心率和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4.饭后心悸
饭后心悸是气血两虚的症状之一。气血两虚证指既有气虚之象又有血虚之症证候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血虚无化气所致。
5.劳累后心悸
劳累后心悸指患者进行体力劳动,体力消耗后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心悸的中医治疗
一.中医的基本治疗
1.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巨阙
配穴:心胆虚怯者,加胆俞;心脾两虚者,加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者,加肾俞、太溪;水气凌心者,加膻中、气海;心脉瘀阻者,加膻中、膈俞;善惊者,加大陵;多汗者,加膏肓;烦热者,加劳宫;耳鸣者,加中渚、太溪;浮肿者,加水分、中极。
操作:毫针平补平泻法。
方义:心包经内关及郄穴郄门可调理心气,疏导气血。心经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心包之背俞厥阴俞配心之募穴巨阙,可益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诸穴配合以收镇惊宁神之效。
2.其他辅助治疗
①穴位注射法选穴参照基本治疗,用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注射0.5毫升,隔日1次。
②耳针法选交感、神门、心、脾、肝、胆、肾,毫针用轻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二.中医辨证论治
心虚胆怯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心血不足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
心阳不振
治法稳步信仰,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甘草牡蛎汤、合参附汤
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血府逐瘀汤
水饮凌心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
三.从脾(胃)论治
1.心与脾(胃)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
心属火,脾(胃)属土,二者之间存在着火土相生的母子关系,相互滋生,相辅相成。有云“子能令母虚,母能令子实”。
2.“心脾(胃)同治”的同步性与治脾(胃)愈心的实践性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衰则诸病丛生,心悸、心血失养,心病乃生,故有“心胃同病”之说。
对于心病,一定要病人注意调理脾胃,切忌膏梁厚味、勿令饱餐等,即便是心力衰竭的病人,也不忘健脾和胃导滞之法,确可在心病治疗上收功,远比心病只从心来治效果高出许多。首先温中理气,就是着重于脾胃功能的调理,而后活血化瘀进一步治疗心脏病。就从现代医学的观点论,调理脾胃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脂、血粘度,阻止动脉硬化形成,这不仅有治疗上的意义,而且有抑制病情发展和预防的重要意义。
3.重视脾胃升降
“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升降出人是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形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即脾(胃)功能失调,饮食精微不化,扰乱脂质代谢,聚而生浊,或为湿热,或为痰湿,浊痰交织,滞而化癖,阻碍心机不能运转,成为所谓“痰湿阻滞心脉”的“胸痹”证。因此,升降脾胃,阻断病理形成,可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其病位在心,但其根在脾。不言而喻,升降脾胃愈心病的重要意义就寓于其中。护心之要,温中理气,活血化瘀。调节脾胃气机,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源上调治心脏病。而大多中药通过补气利水是有欠缺的,治标不治本。
4.心脾(胃)同治中“标本缓急”的从属性
无论从病因,还是从治法上,中医学均认为:心病发生多由脾胃病在先。这是因为“脾(胃)为生痰之源”。心虽主血和脉两个方面,但只有脾(胃)运化与升清正常,血的化生之源不断,脉管得养,血质正常,无浊痰湿热之邪漪溜于体内,才能使心的功能活动正常,反之则脾(胃)病及心。
现在研究表明:脾胃功能失司,化浊生痰,痰热与痰湿互结,促成新陈代谢紊乱。血管失去营养,脆弱而失去了弹性,痰浊粘腻,阻遏气机,气滞则血流不畅,导致心脉不通。这样不仅形成痰浊-气滞-血瘀,而且血瘀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使脂质代谢更加紊乱-血脂升高-血粘度升高-血管壁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进一步加重,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心衰、房颤、心绞痛等。究其原因,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为诸多原因之重。再者如心悸,胸闷,胸痛,健忘,失眠,神昏,澹语,心下痞,忧思,晕厥、浮肿等心系诸病证,无不涉到脾(胃)者,而且多为脾(胃)病因在先。
在治法上先使脾胃健,再活血化瘀法,实为“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粘度降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因素消除。此治法可谓心脏病防治学上的又一进步。先健脾胃,后活血化瘀,再顽固的心衰患者,经过调治也会迅速好转起来。如果一个劲地化瘀或补气或利水,伤胃伤了元气,治标不治本,怎能治好心病?况且老年人大多胃气衰败,一定要先固胃气,方可治愈心脏病。治好心衰一定要先温中健胃,活血化瘀一定要先温中!
从疾病防治谈御坊堂保健产品
l御坊堂食用菌螺旋藻糖果压片
研究表明,用破壁灵芝孢子治疗高血脂症病人30例,治疗结果:神疲乏力、胸闷发憋等症状的显效率为43.4%,总有效率93.3%;用灵芝孢子治疗高胆固醇血证例,结果显效者55例,占46%;中效者31例,占26%;低效者17例,占14%;总有效率86%。有效病例多在用药1个月后即有较明显下降,少数患者用药2-3个月方下降。停药之后复查胆固醇值,多数病例仍保持疗效,少数人有所回升。在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心悸、心急、心前区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现在许多临床报告均指出,灵芝孢子对失眠及神经衰弱有较好的疗效。一些资料显示,灵芝孢子治疗神经衰弱、失眠有显著疗效,总有效率高达87.4%96.0%.一般用药后10-15日即出现明显疗效,体现在睡眠改善,食欲、体重增加,心悸、头痛、头晕减轻或消失,精神振奋、记忆力增加等。医院联合报道,用灵芝孢子治疗神经衰弱患者例,10天为一个疗程,连续23疗程。结果:患者的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腰腿酸软、神疲乏力、烦躁、纳呆等各种证状有明显改善,有效率达90%以上。尤其对心脾两虚型病人的症状改善效果更好,有效率达96.9%。有学者报道,用灵芝孢子治疗神经官能症的少见表现内脏多动症,有显著效果.这种病人因腹部疼痛、剧烈呕吐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几个月而十分痛苦。灵芝孢子对神经系统的作用,不仅仅限于神经衰弱等神经症,对于许多神经功能不全疾病也有治疗作用。
高山症常见表现是:心悸,呼吸困难,眩晕,乏力,头痛,缺乏食欲及睡眠等。灵芝能有效改善组织缺氧,灵芝菌丝体浓缩可以提高人类在缺氧环境中的容忍能力。在一项临床研究中,用灵芝菌和灵芝孢子防治高原不适应症人,结果可使由平原进入海拔-米高原的人员的急性高原反应(头痛、呕吐等)发病率显著下降,预防有效率分别为98.6%和97.5%。其他报道也证实了灵芝孢子可用于治疗高山症,名士兵服用灵芝孢子,剂量是每日2次,每次3片,结果97.5%的士兵没有出现高山症反应。另外在一次扩大的实验中,名士兵服用灵芝孢子后,结果87.5%没有头痛,96%没有呕吐;而对照组没有服用灵芝孢子的土兵,80.31%都出现了高山症的反应,服用了西药的士兵,16.2%一27.8%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应。
l御坊堂海狗油软胶囊
海狗油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PA,EPA俗称血管清道夫,可防止血管硬化、心脑血管栓塞,降低高血压、高血脂、胆固醇,抑制血小板凝聚。适用于冠状动脉硬化和血栓,脑中风、脑溢血、脑血管障碍,高胆固醇、高血脂、高血压,手脚麻痹,心悸等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三生之心悸防患健康知识
l饮食调节
饮食有节,宜进食营养丰富而易消化吸收的事物,宜低脂、低盐饮食;少进食含动物脂肪多的饮食,少进咸、辣和酒、烟、浓茶、咖啡等。
l和调情志
心悸患者应保持精神乐观,情绪稳定,防止喜怒等七情过极。
l生活作息要有规律
注意休息,少房事;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
l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如散步、太极拳、体操、气功等。
l避免剧烈活动
从事适当体力活动,以不觉劳累、不加重症状为度。
l注意预防感冒等。
l应避免惊恐、刺激及忧思等。
l控制情绪,少生气。
l坚持治疗,坚定信心。
l应及早发现变证、坏病先兆症状,做好急救准备。
稿件编辑德道国际青年俱乐部
本资讯摘自网络,由创业顾问整理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
北京医院哪家治疗白癜风技术好哪个医院白癜风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