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心律失常病人心理特征及护理

一、心律失常有关的心脏电生理基础

因为心肌细胞有着电生理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细胞,因此,心肌细胞有以下四个主要的电生理特点。

(一)自律性

是指心肌细胞在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下能自动的有节律的产生兴奋和发放冲动,这就是自律性。

(二)兴奋性

心肌细胞对适度刺激能进行反应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三)传导性

心肌细胞能自动的将冲动从一处传向相邻的部位,这是传导性。

(四)收缩性

心肌细胞当受到刺激后,先有电活动,然后才有机械性的收缩,这个过程称为机动收缩偶联。心肌细胞以上四种特点,前三者与心律失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心脏传导系统

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野氏纤维。心脏传导系统在正常情况下,由窦房结产生冲动沿着结间束下传到房室结,再下传到希氏束,再传导到左右束支,再传到普肯野氏纤维,最终传到心房和心室,而产生一次完整的心动周期。

心脏传导系统还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心脏传导系统受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支配,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能抑制窦房结的自律性与传导性,延长窦房结与周围组织的不应期,减慢房室结的传导并延长其不应期。交感神经发挥与副交感神经相反的作用,能增强心肌细胞的四个电生理的特点。

心脏除了神经因素以外,还有各种体液因素对心脏的活动起着调节的作用,它包括激素、电解质、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氢离子浓度等。

三、心律失常的定义

正常人心脏的跳动是有节律的,像钟摆一样非常稳定,因为心脏的冲动是有固定的起源点和特殊的传导系统。所谓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的顺序发生了异常。一般人常说心律紊乱、心律不齐的含义偏重于节律的失常,心律失常既包括节律的异常又包括频率的异常。

四、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一)自律性增高,异常自律性与触发活动致冲动形成的异常

心肌细胞由于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改变,或其内在的病变使其自律性增高,导致不适当的冲动发生。此外,原来自律性的心肌细胞如心房、心室肌细胞由于心肌缺血或药物的作用,或电解质的紊乱、儿茶酚胺增高等,均可以导致异常的自律性的形成。

(二)折返的激动、传导障碍导致的冲动传导异常

当激动从某一处一条路径传出后,又从另外一条途径返回原处,使该处再次发生激动的现象称为折返激动,这是所有快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生机制。冲动在折返环境内反复循环产生持续而快速的心律失常。

五、心律失常的分类

(一)按发生的原理分类

1.激动起源异常

(1)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窦性停搏。

(2)异位心律。包括主动性异位心律和被动性的异位心律。

主动性异位心律包括期前收缩、阵发性的心动过速、房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期前收缩包括房性的交界区的和室性的,阵发性的心动过速也包括房性的交界区的和室性的。被动性的异位心律包括逸搏和逸搏心律。

2.激动传导异常

(1)生理性。指的是心电图中所产生的干扰及房室分离。

(2)病理性。指的是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房内传导阻滞、室外传导阻滞,包括左右束支及左前和左后分支的传导阻滞。

(3)房室间传导途径异常。最主要的是预激症候群。

(二)按发生时心率快慢分类

1.快速心律失常

快速心律失常包括期前收缩、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动过速。

2.慢性心律失常

主要包括有窦性缓慢心律失常、传导阻滞、逸搏心律。

六、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

(一)器质性心脏病

如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二)电解质紊乱

如低血钾、高血钾都可以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

(三)药物中毒

有时药物过量后都可以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有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以引发心律失常。

(四)心脏以外的疾病

内分泌性的疾病如甲亢,可以引发心动过速。

(五)新陈代谢需要量增加

比如饮酒、发热、激动、运动等都可以发生心律失常。

七、心律失常引起血液动力学变化

心律失常虽然发生率比较高,但是并不是每个病人都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它要取决于其性质持续的时间和心脏的基础功能状态,一般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或过速的程度比较轻,以及偶然出现的期前收缩等,对于血液动力学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也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反之,如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性传导阻滞就有了明显的影响。而心室前颤则更可以使心搏出量几乎接近于零,后果非常严重。心脏的基础功能状态对于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也很大,如果原来心脏没有器质性的病变,这时病人发生的心律失常,他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就比较轻,如果这个病人本来就有很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在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以后就会发生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这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应该积极的治疗。

八、心律失常与猝死

(一)猝死

猝死,通常指非预料中的天然死亡。有些平素看起来很健康的人,以及一些尽管有明显的心脏病史但临床上没有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突然发生心脏停止跳动、呼吸困难。

现在有些专家主张,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为猝死的标准,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发病6小时以内死亡为计算标准。根据经验发生猝死的患者最多的原因是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颤以及传导阻滞引起猝死的发生率是最高的,有的学者认为如果以1小时为限的话,则绝大多数属于心源性猝死。

其病因主要为心肌炎、心肌病、急性巨大肺动脉栓塞、巨大动脉瘤破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Q-T延长综合征、冠心病等。以冠心病的猝死率为最高,约占猝死病人的70%~90%,近年来研究证明直接引起猝死的原因是原发性室颤。

(二)与心脏病有关的心律失常

通常认为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引起心律失常,发生心律失常的种类、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常与心脏病的性质以及病情的轻重有关。病情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对就比较高,表现出严重的心律失常;病情较轻的心脏病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则比较低,常表现为良性的心律失常。

1.冠心病

冠心病病人通常出现的心律失常多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窦房结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各种类型的早搏(如房性早搏、交界区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或短暂的室性心动过速等。

2.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常见的有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等。

3.高血压

病人常因为心肌肥厚、心脏扩大等引发心房颤动、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甚至出现短暂的室性心动过速。

4.先天性心脏病

因疾病的种类不同,心律失常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房间隔缺损的病人常有不完全或完全性的右束支传导阻滞。紫绀型的心脏病病人出现室性早搏比较多。

5.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脱垂的病人常见的是室性早搏,其次为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和房颤。另外,有的病人除了正常的传导路径以外,还有旁路传导即预激症候群,这种病人常见的是心动过速。

九、心律失常的诊断

近年来心律失常在无创诊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基本的手段,对于大多数心律失常如各种期前收缩、心动过速以及传导阻滞,单凭心电图就能做出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即Holter检查,对于诊断发作频繁但常规心电图上捕捉不到的心律失常具有很大的价值。心电监测只适用于卧床病人,优点是发现心律失常以后可立即回放、分析,缺点是病人不能随意走动、活动等等。

十、心律失常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

(1)钠通道阻滞剂。一般常用的是利多卡因、普罗帕通等。

(2)β-受体阻滞剂。一般常用的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3)钾通道阻滞剂。临床常用的是胺碘酮。

(4)钙通道阻滞剂。

2.药物的选择

在药物的选择上应该考虑纠正心律失常的病因,如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心肌缺血等。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首先要看患者自觉症状的轻重,对于自觉症状重的人用药使症状减轻一些当然有好处,但是不少心律失常的药物都有促心律失常的作用,即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导致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所以首先应考虑药物以外的治疗方法,如尽量保持生活规律,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戒烟。一般只有当早搏次数超过5次/min以上,自觉症状又比较重,经调整后没有好转,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治疗。如病人有头晕或者晕厥等症状,心率50次/min以下的要积极的给予起搏器治疗。

(二)射频消融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是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三)心脏电复律

心脏电复律主要是针对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非阵发性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

(四)起搏器治疗

起搏器治疗主要针对窦性心动过缓这里主要指具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还有严重的传导阻滞、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心脏停搏。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正规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cjzz/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