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医生是外科医生安全手术的保障,工作几年,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收到手术室及外科的紧急会诊单了。这一次我会诊了一位从手术室转过来的患者,麻醉师说在患者在手术中有心律不齐,而且有严重的心动过缓,最慢时40次/分左右,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微量泵注射维持心率,但效果欠佳,患者心率波动幅度较大。
我翻看病例,术前患者并没有心动过缓,心电图显示有偶发室性早搏。我观察心电图监护,发现患者的心率波动非常大,可在10s内由90次/分突然降到40次/分,如此反复。我听诊发现患者的心率并不慢,存在节律不齐,有频发的早搏,再查看一下监护仪,终于明白。原来患者为频发性的室性早搏,但由于该患者的室性早搏呈“矮胖型”,振幅特别小,机器不能识别心电信号,当患者室性早搏特别多时,监护仪显示的心率就特别慢,当室性早搏少时显示的心率就很快恢复正常了。我立刻让护士停用异丙肾上腺素。监护仪的心率失常分析导联原来为Ⅱ导联,我把它设置成室性早搏振幅较高的另一个病案,那次正好与其相反,值班护士告诉我有一位患者的监护仪总是报警“心动过速”。我站在心电监护仪前观察,发现患者的心率可由90次/分左右突然升至次/分左右,不过患者的心电图并没有变化,R-R间距也没有因为“心动过速”而缩短。最后发现是因为患者的T波特别地高,与R波差不多,监护仪把T波误当成R波,因而显示心率数值成倍的增加。我把监护导联由Ⅱ段导联改为T波振幅比较低的另外一个导联后“心动过速”再也没有发生。
(1)科技的进步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许多重大的贡献。临床上不断更新的检测手段为我们的诊治决策带来了更多的方法和依据。诚然,全面先进的各种检测手段对临床工作有重要价值,但亦带来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临床中我们诊治疾病时,很多时候过分地依赖医疗器械的检查,而忽视了一些大内科或大外科的临床基本功。很多同行不禁感慨:现在的很多医生离开了检查,就不知道如何诊治疾病了。
(2)作为新一代年轻医生,要重视病史采集、视触叩听这些内科临床基本功。老一辈医学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经验是医学史上重要的一笔,值得我们去传承发扬。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治决策,离不开不断更新进步的相关器械检查,同样也不能忽视临床基本功。
(3)器械辅助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可靠性,有时甚至会产生极大的偏差,如果一味的盲目相信,而不去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加以辩证分析,极可能导致误诊误治。如上面提供的两例病案,如果早期就注意辅以临床基本的听诊检查,就不会有后来错误的诊断和治疗。因此,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还要有扎实的物理诊断知识,更要细心,并且注意临床基本功,才能在工作中对一些奇怪的医学现象做出正确的分析。
(4)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常见的心电现象,对其做出正确的分析不仅要求医生具有扎实的心电知识、细致严谨的观察态度及分析方法,还需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
不能盲目闲心仪器上的数值,应该具体分析其可靠性,注意结合其他一些病史资料,去伪存真,才能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
白癜风最好治愈方式北京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