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祛湿疗心方
——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症、心律不齐、心脏神经症
痰湿体质的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胖,体型上是肥胖的,主要是腹部肥满松软的“大肚子”。肚子大的“胖”人,多数是脾气运化功能衰弱导致的营养物质“堆积”。中医认识肥胖的时候有个理论叫做“津液不归正化”,就是说饮食所得的营养物质正常转化的时候可以变成津液,可是当脾气运化功能不强时,不能归于正常的转化,那就变成湿、瘀、痰,在体内堆积。许多胖人都属此种体质,本篇重点介绍痰湿体质心脏病的调理方剂。
.
温胆汤使用说明
古代的壮胆方,适用于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易惊等为特征的疾病。
出处及来源:
初出孙思邈《千金方》,后明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改进
使用时间:
-年
常用剂量:
姜制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生甘草5g,枳壳15g,竹茹10g,干姜5g,红枣15g。
煎服法:
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
多为中青年,体型中等偏胖,营养状况好,面部皮肤比较油腻。主诉较多,自觉症状严重,多诉说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尤其是多噩梦,易惊,恐惧感;患者多有白大衣性高血压、恐高、晕车等。
适用疾病:
白大衣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脏神经症、肥胖症、心律不齐、恐惧症、性功能障碍、产后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失眠、神经症等。
加减法:
本方能改善症状及心电图,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心源性休克,加人参、黄芪治疗冠心病心房纤颤等也有效。
药理研究:
有镇静、镇痛、抗惊厥、抗精神病、抗衰老、抗溃疡、对化疗药物降毒增效、抗心肌缺血、降脂等作用。
注意事项:
使用本方多需排除器质性病变,以免延误病情。
药王孙思邈,深谙治病求本的旨趣
中医燥湿化痰的名方温胆汤,一般方书都认为最早出自孙思邈的《千金方》,后被明代陈无择加入了茯苓和大枣,写入他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而成为目前的8味药物组成。
许多中国人都知道药王孙思邈(—),他是隋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因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三十卷而被后世尊为“药王”。
先说他的两则轶事吧。
一个是他坚决不当“果子医”的故事:唐太宗的一位妃子得病,宫中太医轮番治疗仍不见起色。太宗遂张榜招贤,征召天下名医为妃子治病。孙思邈应征入宫,诊病开方后,众太医不禁咋舌,启奏皇上:“孙思邈所下之药毒性与剂量都很大,恐怕会把贵妃毒死!”
太宗召来孙思邈问曰:“为何下那么大的毒性药物?”孙答曰:“是药三分毒,只是毒性大小不同而已。用药贵在准,准则治病,不准则治命。”太宗信然,命妃子进药,三剂而病除。皇帝龙颜大悦,问孙思邈:“宫中太医众多,都没治好,难道医术都不如卿?”孙答道:“他们都负盛名,深怕坏了自己名声,所以看病只想着不出事,用的都是些治不好也吃不坏的药,就像吃果子一样,怎么能治好病呢?”“果子医”的典故由此传到了今天,放眼看去,当代的“果子医”何其多哉!
还有一个是孙思邈疏通月经治眼疾的故事:某皇妃患有眼疾,众医不能疗治,或用寒药,或用补药,反而使脏腑愈加不和。皇上召孙思邈诊治,孙曰:臣非眼科专家,乞求不要完全责于臣。皇上降旨曰有功无过。孙乃诊之,肝脉弦滑,认为不是积热,乃是年壮血盛,肝血不通。遂问皇妃本人,知道月经已三月不通矣。遂用通经之药,于是月经通行,眼疾也随之痊愈了。明代张景岳有关中医诊断的《十问歌》云:“妇女尤必问经期”,这是诊治妇人病的重要环节,经闭导致目疾,通经乃治本之策,此故事中孙思邈可谓深谙治病求本的旨趣。
大医精诚与化痰名方温胆汤
注重医德是历代中医的传统。许多医著中都有关于医德的精辟论述。其中,最早专门论述医德者,首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的“大医精诚”篇。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集中反映了孙思邈的医德思想。
文中开始就指出医学难精,“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于兹矣”。医生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粗心大意,绝不可能掌握好医术。如果以“至粗至浅之思”对待医学,只能误治杀人,并以害己告终。
接着又指出诊病要全心全意,一视同仁,应不论“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盏友,华夷(指少数民族)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蠛,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在封建等级社会,孙氏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文中还说为医者不要“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不要自吹自擂,炫耀自己而诋毁别人。还指出看病不得有贪图名利之心。他说:“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勿“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昏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孙思邈的这些医学伦理思想距今虽已一千二百多年,仍具有现实意义。
可见药王孙思邈本身就是一位苍生大医,他在自己的方书《千金方》里,最早记载了温胆汤这个方剂。
调理心脏疾病,为什么要化痰祛湿?
中医学在讨论病理时,有几句话影响久远,那就是“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属痰”。许多中医师治怪病每从化痰湿着手,常有良效。这自然引起了人们对“痰”与各种疾病关系的极大探究兴趣。
其实,这里的“痰”,应该称“痰湿”或“痰饮”,它是中医理论特有的病理术语。我们都知道,水对生命至关重要,这是古今一致的看法。但是中医理论进一步认为:水也有负面作用!水液只有处于正常的生成、输布、发挥生理效用及排泄过程和状态时,才是有利于健康的;否则有可能成为病理因素而妨碍某些脏腑功能!处于正常代谢状态的,称作“津液”或“水液”;否则,成为病理因素的便被冠以“湿”、“痰”、“饮”、“水”等专有名称,这些都是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
由于人体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其中秽浊、黏滞、稠厚的部分,叫作“痰”,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称为“饮”。因此,中医意义上的“痰”,并不是单单指日常所说的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能被我们所看到的痰,中医的“痰”还包括因为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符合秽浊、黏滞、稠厚特征的病理产物。比如肥胖,中医就称之为“痰”。由于这个“痰”不像肺部的痰那样可以被我们直观地认识到,所以中医又把它称为“无形之痰”,而把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可以看到的痰称为“有形之痰”。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痰”的概念。
怪病多属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等的认识出现得并不很早,大致发轫于中医临床已十分成熟了的元明时期。成熟的理论和丰富的诊疗经验,使修习有素的医师对不少病症的诊治已能应付自如,但实际诊疗中还是会时常碰壁。常规疗法此路不通,便促使某些医师另寻蹊径。此外,临床征象十分错综。病也千奇百怪,无法穷尽,即使一个资深的医师,也还是会不时地碰到从未见过的病症。对此,促使人们寻找一种新的理论解释与应对措施。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属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萌生,并很快广为传播的。它的出现,使中医师碰到上述这类窘迫情境时有一种很好的理论解释工具。同时,在“痰浊”的概念下,也促使他们能不断探索、积累治疗这类病症的怪招,借此丰富自己的诊疗经验。
然而,中医临床是最讲究实际的,不仅要作出理论解释,而且这种解释必须获得临床疗效的支持。否则,再好的解释也会被摈弃。有意思的是,“怪病多属痰”,“百病多属痰作祟”,这些说法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临床治疗结果的有力支撑,不少疑难杂症、怪病奇疾常常借助“化痰”、“祛痰”、“逐痰”等疗法而显现转机,甚至痊愈,心脏疾病也不例外。这些事实不仅使人们更加推崇上述说法,而且还每每视化痰祛痰等疗法为克治顽疾的“杀手锏”。显然,这方面的经验弥足珍视,因为它有助于减轻许多患者的痛苦,给他们带来康复的希望。
为什么“大肚子”的胖人多痰湿?
痰湿体质的人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胖,体型上是肥胖的,主要是腹部肥满松软的“大肚子”。我们怎么形容他呢?就是脑满肠肥,大腹便便,肚子大得像球似的。但是这类人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给人靠得住的感觉,而且脾气好,善于忍耐,性子一点不急。这主要是和痰和湿的性质密切相关。
说起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过去的时候没有这么多的人患这类疾病,现在我们身边到处看得到。尤其吃饭的时候,总能看见有人给自已打胰岛素。多数人认为这些富贵病直接和肥胖有关,认为警惕发胖十分重要,可这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肚子的历史人物应该是董卓了,据说董卓死后,被暴尸东市,守尸吏把点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脐眼中,点起天灯。因为董卓肥胖脂厚,“光明达曙,如是积日”,灯火着了好几天才熄。
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粮食蔬菜为主的三餐变成了肉食为主,饭菜为辅。营养不良的情况少了,营养过剩的情况增加了;穷困病减少了,富贵病却增加了。原来有钱人经常得的病,变成了现在老百姓的家常病。
一项调查研究说明:肚子大的“胖”人,多数是脾气运化功能衰弱导致的营养物质“堆积”。中医认识肥胖的时候有个理论叫做“津液不归正化”,就是说饮食所得的营养物质正常转化的时候可以变成津液,可是当脾气运化功能不强时,不能归于正常的转化,那就变成湿、瘀、痰,在体内堆积。而痰湿体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腹便便,说明这个胖不同于其他肥胖。
我们正常人每次吃完饭后,肚子都会鼓起来,但是随着饮食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被人体吸收,糟粕形成二便排出体外,这个鼓出来的肚子会慢慢复原。脾气功能健运时,它的升提能力很好,反映在他腹部肌肉的拉伸功能也很好。于是每次消化吸收后,肚子里空空如也,腹部肌肉可以恢复到未进食的状态。但是由于脾失健运,升提的功能减弱了,腹部肌肉的弹性也降低了,等到消化结束后,腹部肌肉慢慢难以恢复原形,逐渐就形成了胖肚子。
针对这样的胖人,就要给他加强脾的运化功能,就要化痰祛湿。
半夏——化痰祛湿必用的一味中药
古代医家所指的怪病,从今天来看大都是精神神经、体液之类的疾病,虽与疑难病多郁以精神症状为主有相似的地方,但从临床表现上一为繁杂多变,一为怪异奇特;一者多无形可征,以功能性疾病为主,一者多有形可查,以实质性疾病为多。像“范进中举”,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疯疯癫癲,其实就是“痰火扰心”的表现。
目前,从临床上来看由痰引起的疾病远远超出了这一范围,它涉及现代医学的呼吸系统炎症病变,及支气管腺体分泌亢进;消化道过度及异常的黏液分泌,或病理性组织增生;心血管系统冠状动脉循环功能不全,心肌缺血、缺氧;中枢神经功能失常,兴奋性增强或低下,以及脑缺氧,脑水肿;躯体局部慢性增殖性炎症,或某些特殊性病理组织增生等。不论任何系统的任何病变,凡表现有“痰”的特异性证候的,俱可根据异病同治的精神从痰论治。
提到从痰论治,必然要提到中医的一味祛痰圣药——半夏。
每年初夏,山坡、溪边、桑田等阴湿处,常常可以见到一种小草,长而细的叶柄,嫩绿的叶片,花苞特别长,开白色的小花。这种小草的根茎,便是半夏。半夏味辛辣,嚼之发黏、麻舌而且有咽喉刺激感。生半夏有毒,但经过用生姜、明矾加工炮制后,其毒性可以消除。目前临床使用的半夏,大多是这种半夏,称为制半夏。
中医称半夏为化痰药。其所治的痰,不仅是指咳嗽吐出的痰液,还指滞留在体内的,肉眼无法看见的痰涎。按中医的说法,这种痰涎停留部位的不同,临床所出现的症状也不一样。有“痰迷心窍”;有“痰滞在肺”;有“痰气阻膈”;有“风痰上扰”;有“痰热在心”;有“痰瘀交结经络”;有“痰在关节”;有“痰块”;有“痰阻子宫”,还有“痰火”、“痰湿”。临床上因痰致病的患者相当多。半夏几乎可以用于以上所有的痰病。
张仲景《伤寒论》中有18方使用了半夏,《金匮要略》中则有30余方使用了半夏。后世的半夏方更多,几乎无法统计。所以说,半夏是中医化痰祛湿必然要用到的一味药。
这里简单介绍半夏的应用大概:半夏配生姜,可以治疗恶心呕吐;配茯苓,可治心悸失眠;配天麻、白术,治疗头痛眩晕;配黄连、瓜蒌,治疗胸满咳痰;配黄连、黄芩,治疗心下痞而烦躁;配厚朴、苏叶、茯苓,治疗咽部异物感;配枳实、茯苓、甘草、竹茹、陈皮,治疗心慌易惊、恶心呕吐、眩晕失眠;配伍生姜、细辛、五味,治疗咳嗽痰多;配伍麻黄,治疗面黄身肿;配伍厚朴、生姜、人参,治疗腹满;配人参、蜂蜜治疗胃反、心下痞硬;配瓜蒌、薤白治疗胸痹胸痛等等。
化痰祛湿除胸痹,方剂多用温胆汤
在我国心脏病人中约10%~20%死于冠心病。传统中医一般称之为“胸痹”,其根本病机在于心脉阻滞,导致心脉阻滞的的关键因素是血瘀、痰阻、气滞。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形体偏胖者易得。中医认为“胖人多痰湿”,痰湿易于导致气机阻滞,气滞血瘀,从而加重冠心病,故现代医学强调冠心病患者宜食低盐低脂饮食,这与中医学过食肥甘厚味,易滋生痰湿,加重心脉不通的机理是一致的,故临床上常用温胆汤化痰除湿,治疗冠心病。
对于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有人用温胆汤治疗12例,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心律、心电图均好转或复常。另有人认为冠心病气虚为本,痰瘀为标,南方湿痰较重,故当偏重治痰,常用加味温胆汤治疗颇有效。另外用温胆汤加生脉散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心源性休克,加人参、黄芪治冠心病心房纤颤等也有效。
一位高血脂症患者,服用舒降之、力平脂等没有明显效果,自觉头晕乏力,精神不振,胃纳不佳,白天嗜睡,夜间多梦,心慌心悸,大便经常不成形,面色无华,舌苔淡白,两手的脉象都细微无力。中医师诊断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体内痰浊凝聚,留滞于血脉之中,影响气血运行而发病。给予加味温胆汤7剂:半夏、陈皮、枳实、竹茹各12克,瓜蒌18克,薤白9克,丹参、茯苓各15克,三七粉5克(冲)。患者服完7帖药后,自己感觉精神、胃口有明显好转,头晕比原来减轻了一大半,大便已基本成形,于是唐医师让患者按原方再服用7帖。患者再来复诊时各种症状已经基本不明显了,复查血脂,已经恢复到了正常范围之内。
医学哲学界有一种不成文的认识,即评价一个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除一般人们熟知的外,还有一条,就是看其对同一个病症有多少种应对处置措施(治疗方法),若有五至七种以上措施者,当为良医。返观古代有卓越疗效的著名中医师,大多是在掌握诊治常法基础上,又有众多“怪招”、“绝招”,能在常法无效的情况下,出奇制胜,以他法取效。因此,印象中古代许多良医都是有点“怪路子”的医师。再看现代临床,对于那些他医以常法诊治多次无效的疑难杂症患者,这时只有出奇方能制胜,只有选用常法以外的怪法、奇招才能收效。而关于“痰湿”的认识和应对措施,就属于此类怪法、奇招之一。
温胆汤家族系列方剂介绍
用好温胆汤的关键,一是抓住方证,精神神经系统疾患、心血管疾患及消化系统疾患,病机复杂,各种方证均可以见到,凡用本方者,必定要见到恶心呕吐、口苦口黏、心惊胆怯、失眠多梦、苔腻滑等证,方可使用温胆汤。二是要根据病情,适当加减。下面便是几张常用的温胆汤的加味方:
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适用于温胆汤证见舌红、苔黄腻、心下痞、烦躁、失眠、面红(黄连证)者。慢性胃炎、高血压、精神病、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眩晕等常用。
导痰汤方出《济生方》,为温胆汤去竹茹、生姜,加胆南星。南星为天南星科多年生植物天南星的地下块茎,有化痰、镇痉作用,治眩晕、癫痫、面神经麻痹、中风等。南星用牛胆汁制过,性质较平和,称胆南星。导痰汤主要用于眩晕、昏厥、中风、癫痫、面神经麻痹等见胸闷、痰多、苔厚腻者。
十味温胆汤方出《证治准绳》,为温胆汤加人参、熟地黄、酸枣仁、远志。适用于患者体形羸瘦、精神萎靡、病程较长、舌体较瘦、质淡红,以心悸、失眠、健忘为主诉的温胆汤证。心脏疾患、神经衰弱等应用比较多。
竹茹温胆汤方出《万病回春》,为温胆汤加柴胡、人参、黄连、桔梗、麦冬、香附。本方适用于温胆汤证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咳嗽痰黄、心烦失眠者。
痰湿型心脏病中医调理案例
痰湿往往会导致气血在经络、血管中的运行受阻,使脏腑组织产生缺血缺氧的病理改变,引起各种疾病。比如会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阻碍人体正常的精神思维活动,出现自言不止、郁郁寡欢、无故悲伤等抑郁型的精神失常性疾病。中医称为“痰迷心窍”。
如果痰在头部,影响脑部供血,就会出现头晕、健忘、嗜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如西医称的脑梗塞,很多在中医上就属于痰引起的。痰在经络四肢,则会导致四肢的血液供应障碍,从而出现四肢麻木、手足逆冷等症状;痰在血脉,则会导致心脏自身的供血不足,而产生心悸心慌、心率失常、心胸憋痛等症状,如西医说的冠心病,很多情况下和痰湿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来看一则医案。
丁某,男,51岁,2月17日来诊。4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当时检查心电图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塞,左心室劳损。胸片:主动脉增宽。并有心跳气短,下肢浮肿等,血压偏高已6年,现检查已属高血压第二期。15年前起有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天气改变即疼痛。自觉症状: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牵连背部,向左腋下及臂部放射,手臂不能上举,伸举即疼痛加甚,每日发作频繁,不能活动,走路即有心慌心跳,容易出汗,夜间难以平卧,每隔10多天即有1次类似休克样发病,常有头晕、头痛,睡眠不佳,每夜只能睡2小时,心绞痛发作甚时,饮食即不好。曾服中药近剂,多为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炙甘草汤加减,诸症未见改善。诊其脉右手关脉沉微缓,其它脉沉细涩。舌正,微有薄黄腻苔,唇紫。诊断为营卫失调,心气不足,痰湿阻滞。治疗则应该调营卫,通心气,化痰湿,以十味温胆汤加减。处方:西洋参5g,茯神6g,枣仁9g,远志3g,竹茹3g,九节菖蒲2.4g,法半夏6g,橘红4.5g,枳实(炒)3g,川芎2.4g,丹参4.5g,柏子仁(炒)6g,大枣3枚,5剂,慢火煎2次,共取ml,每天分两次温服。
5月7日来诊:一般情况较好,心前区偶有闷痛,但发作疼痛时间很短,睡眠已好,手臂尚微痛,腰及腿部也微酸痛。脉沉细,舌正常,苔中心白腻。宜原方去竹茹,加萆薢6g,怀牛膝6g,狗脊(炮)6g,除感冒停服外,可常服。此后病情稳定,心绞痛也得到了控制。
温胆汤家族以外的中医祛痰剂
现在,我们把除温胆汤以外的部分祛痰剂做一介绍,以便读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和选择,或者持这些方剂与当地中医师商量定夺。
治痰浊型胸痹的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实20~30g、薤白10一15g、半夏10~15g、白酒30~80毫升
水酒合煎,日三服。
适用于胸痹的主症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伴有多痰或呕或吐,舌质暗苔厚腻之证。
燥湿化痰剂二陈汤:
6味:生姜3g、茯苓6g、制半夏9g、乌梅1枚陈皮9g、炙甘草3g
水煎服。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咳嗽。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头眩心悸,舌苔白滑,脉滑。
温化寒痰剂三子养亲汤:
3味:莱菔子9g、白芥子6g、苏子9g
水煎服。
温化痰饮,降气消食。
主治老人中虚,痰壅气滞。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加减:若有表邪,可加前胡、苏叶;中焦阳虚,痰多而稀,呕吐,胸膈满闷者,加半夏、干姜、砂仁;若痰阻气机,中焦不得宣通,胸闷苔腻者,合二陈汤加减治疗。
治风化痰剂杏苏散:
11味:苏叶6g、枳壳6g、茯苓10g、甘草3g、桔梗6g、生姜6g、大枣3枚、杏仁9g、制半夏6g、橘皮6g、前胡6g
水煎服。
疏风解表,宣肺化痰。
主治风邪伤表,肺气失宣。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干,苔白脉弦,加减:恶寒重,可加葱白、淡豆豉;头痛甚,可加防风、川芎;咳嗽痰多,或素有痰饮,可重用半夏、橘皮、茯苓。
半夏白术天麻汤:
出自《医学心悟》
半夏10g、白术10g、天麻5g、陈皮5g、茯苓5g、甘草3g、大枣10g。
水煎服。
本方是治疗痰厥头痛眩晕的效方。多见于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内耳眩晕综合征、神经衰弱、贫血等。金代名医李东垣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疗。”半夏与天麻,是历代医家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当然,这种眩晕头痛,与“痰”有关,不难诊断。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半夏、天麻为主,尚有白术、茯苓等,不仅可以镇痛止眩,还能调和胃肠、利尿等,特别适用于体形肥胖,有浮肿倾向,或消化系统功能低下者的头痛眩晕。
舌尖的中医立足科学中医,什么叫白癜风白癜风能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