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5月18日,上海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我院2项科技成果获此殊荣。马杰教授团队“基于分子病理的髓母细胞瘤分子机制诊疗关键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李毅刚教授团队“心脏电重构机制、干预的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马杰教授领衔的成果也是年度唯一一项儿科领域的获奖项目;李毅刚教授已连续两年获此奖项。
热
烈
祝
贺
左:李毅刚教授右:马杰教授
《基于分子病理的髓母细胞瘤分子机制诊疗关键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医院、医院、首都医科医院
完成人:马杰、唐玉杰、李春德、汪登斌、王佳甲、汪寅、赵阳、王保成、姜涛、王勤华、刘芳
髓母细胞瘤(MB)是发病率最高的儿童恶性脑肿瘤,可分为WNT型、SHH型、Group3及Group4型等四个分子亚型,因此亟需深入挖掘其分子标记物和致病机制从而开发有效的靶向治疗策略。
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组建立国内最成功的儿童脑肿瘤多学科合作诊疗模式,建立了信息完备的儿童脑肿瘤的临床资料库和标本库,为儿童脑肿瘤规范治疗积累了资料。项目组于年成立中国儿童脑肿瘤协作组(CNOG),项目组规范了分子病理在髓母细胞瘤中的应用。通过严控测序技术水平,经过四年的发展,医院分子病理已成为全国儿童髓母细胞瘤诊断的中心,为制定髓母细胞瘤的分子病理诊断积累了数据。项目组进行了髓母细胞瘤的药物相关性分子靶向药物的测试,并根据结果调整化疗药物的选择,为难治性髓母细胞瘤患儿提供了个体化治疗手段。
研医院,医院,浙江大医院,医院等30医院及10余家科研机构推广应用,获得满意的推广应用效果。
《心脏电重构机制、干预的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
完成单位:上海交通大医院
完成人:李毅刚、徐全福、李威、王倩、费聿东、王群山、孙健、杨凌超、王岳鹏、于瀛、陈牧
中国每年54万心源性猝死患者,83%的直接原因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电重构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但是其具体机制并不十分清楚,针对电重构的有效治疗方法也很少。因而,亟需深入挖掘心脏心脏电重构在心律失常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从而开发出针对心脏电重构的有效干预措施和治疗策略。
通过项目实施,阐述了巨噬细胞、Sema3a和ALK4在心梗后相关心律失常中的重要作用。率先发现浦肯野纤维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至关重要作用,确定了其机制和精准干预的靶点和有效成分。阐明了希浦系统在室速/室颤发生中的至关重要作用,创立了希浦系统相关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新技术,率先建立了室速折返环定量分析模型和新的序贯消融法,领先开展心脏移植后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利用超取向碳纳米管构建了仿生型心肌组织片。率先利用导电性优异的超取向碳纳米管(SA-CNTs)模拟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结构,实现了心肌细胞取向生长,改善了细胞间信号传导,实现了心肌细胞节律性地同步收缩,并阐明其机制为,除优异导电性,SA-CNTs可降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搏动间和不同心肌细胞间的复极离散度。该心脏组织片在心脏再同步化、心梗相关心律失常的治疗领域将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本项目发表相关SCI论文15篇,合计影响因子74.,最高单篇影响因子21.95,被引次。项目核心技术推广到亚、欧和美洲,和国内多个省市的30医院。
来源:科研部
作者:蒋蓓卿
原标题:《喜讯!医院马杰、李毅刚教授获上海医学科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