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TOR
陈松文
行医如松柏,为人似冬阳
人物介绍
陈松文,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Krannert心脏中心博士后
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委员
现为上海交通医院心内科心脏电生理与起搏介入手术主要术者,自年开始从事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至今参与完成各种心律失常手术万余台,独立完成五千余台。同时帮助国内18个省市区的家医院开展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的介入手术。
作为课题负责人等承担并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包括国自然项目)。目前已发表学术文章69余篇,其中SCI文章42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文章28篇。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国内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管理指南及国际房颤专家共识的撰写。
擅长心律失常(房颤、房速、房扑、室早、室速、室上速、预激、房早;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导管消融、起搏器植入等);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病的药物及介入治疗(CRT三腔起搏器、ICD除颤器等)。
第一视角
陈松文
“人是不可以敷衍自己的。”从医多年,这是陈松文最大的感慨。
初见陈松文,高大的个头,儒雅的外表,与医生的气质非常相符。最特别的是他的声音,浑厚有磁性,采访时娓娓道来,不徐不缓,体现了他内心的柔软与坚韧。
陈松文解释道,“就好比吃饭,不可说这顿没吃饱,下一顿多吃点就能补偿。没吃饱的这顿饭,将作为一种欠缺空在一生里。命运迟早会抓住这个薄弱环节击败你。生病是人生的分割点,很多病患生病前仗着自己年轻,三餐不定、喝酒刷夜,冬天衣服不过三件,夏天睡觉不盖棉毯,肆意挥霍健康。生病后讳疾忌医,不及时治疗,最后才明白,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最宝贵的,千金散尽也换不来。”
之所以有这么深的感悟,与陈松文的武汉驰援经历密不可分。年2月19日,他作为上海市第八批、市一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登上了飞往武汉的专机,踏上了疫情防控第一线,医院进行抗疫工作。
“其实很多患者最后不是死于新冠肺炎,而是死于器官衰竭等并发症。”作为一名心内科医生,陈松文最满意的就是能够发挥自己专业特长帮新冠患者预防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并发症,从而避免心脏疾病导致的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为救治患者,他和同事们常常8小时,不吃不喝,眼前一片云雾,后背汗如雨下……
“那个冬天,虽说辛苦,但也充实满足。”回想起来,陈松文倍感欣慰,俏皮一笑,“患者离开时,对我说,在雷神山,被温暖包围,感谢我们千里而来。他们让我们看到,医患关系最美的样子。”
经此一“疫”,太多的医患成了朋友,太多的艰难困苦化作感动,最后汇聚成眼底星光照亮逆行之路!
归来的陈松文不忘再次叮嘱我们:“这美丽的人间,青山绿水,清晨的阳光与空气,一定比深夜的网剧与面膜更适合你。余生不长,对自己的小心脏好一点: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多多运动。”
1.从医之路
对陈松文而言,医学之路是从一而终的。
“母亲身体比较弱,年幼的我也有些体弱多病。医院看病,渐渐的,医院的环境从好奇到熟悉。当时医生穿着白大褂帅极了,与患者交谈的那个氛围,令我记忆犹新——亲切温暖。”
陈松文记得那时,母亲随口问他,“你以后当不当医生啊?”当时他用稚嫩的童音认真地回答:“我愿意啊,很想当医生。”种子就这样深深埋在陈松文的心间,慢慢发芽生长。高考时,出于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和儿时梦想的复苏,陈松文填报的所有志愿几乎都与医学相关。
他也的确如愿以偿。年,陈松文进入苏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就读,本科学习期间,他始终对自己严格要求。年,陈松文顺利考取医院心内科研究生,师从知名电生理专家刘少稳教授。
年至今的16年间,恩师言传身教对他影响颇深,“很多人都对我说,能从我的举止行为中看出刘少稳教授的影子。”陈松文笑道。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刘教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始终以学科难点作为主要攻克方向,带领团队在先例难寻的情况下深耕房颤领域,无惧克服困难。除此之外,刘教授有许多医学人文的思考,习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如此种种,都对陈松文影响深刻。
“我记得老师常说,假如你的亲朋好友得了病,你会为他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治疗?把患者看作自己的亲朋好友,尽量从患者的角度来选择治疗方案,才是对患者真正负责的体现。”
诚然,宝剑锋从磨砺出。
陈松文的成长道路也是一步一脚印踩出来的。医院实习时,老师和师兄们都对他寄予厚望,每一次任务均严格要求,任何操作必须做到标准、规范、精准,才能学习下一步,绝对不能敷衍。就导管消融手术的基本功——锁骨下静脉穿刺而言,刘教授要求陈松文在连续10次一针见血完成更为基础的股静脉穿刺后才能触碰这一操作,如果中间有一次不是一针见血,就重新开始计数。陈松文回想起自己连续9次一针见血后准备做第10次股静脉穿刺时的情景,虽然具体情况已经模糊,但那种忐忑的心情却记忆犹新。当他成功完成那次穿刺后,有一种打怪升级后的爽感——我终于可以做锁骨下静脉穿刺了!
随着学习的深入,除了频繁出入手术室观摩其他术者的手术,在脑海中想象出导管在心脏中“穿行”的情形,陈松文还用废弃的导管和鞘管一遍又一遍进行“演练”,送入、打弯、推进、后撤、旋转……一年多的反复练习渐渐磨练出陈松文踏实沉稳的心性,坚实的手术基础也就此打下,在这样忙碌而辛苦的日子里,第一次独立主刀的机会终于来临。
那是一位36岁的患者,多年来心动过速一直未能解决。完全独立负责患者的诊治检查,他的心情紧张又兴奋。在刘教授和师兄的指导下,陈松文小心谨慎进行操作,通过检查明确患者的心动过速是由于左侧旁道引起的,当导管送入左室并打弯勾在二尖瓣环游离壁找到理想靶点的时候,他沉着冷静地踩下放电踏板,5秒钟后一旁的多导记录仪显示患者旁道已消除成功,陈松文悬着的心“落地”了。这一次,他的身份终于不再是一旁辅助的助手,而是独立主刀的术者。
“如今看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容易解决的疾病,但对当时的我来说,却意味着由助手向独立术者的转变,从量到质的突变。”
16年的潜心耕耘,如今,陈松文已参与完成各项心律失常手术万余台,打造出房颤导管消融的最美“珊瑚手链”;并帮助国内18个省市区的家医院开展心脏起搏与电生理的介入手术。作为科室主体力量,他与老师刘少稳教授始终聚焦疑难杂症,针对房颤导管消融手术问题提出房颤CASE术式,已被美国心脏病学会ACC授权认证标准。
▲年手术演示直播
被称之为最美房颤消融图
于细微之处精雕细琢,以严谨治学成就生命的美丽。医院医院,这位踏实勤恳、一腔赤诚的年轻人,终于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成熟医生。
“心脏的疾病,一发作便病来如山倒,病情瞬息万变,医生要扛得起这份责、吃得起这份苦。知识不断在更新,我们也要具备不断跟进的能力,将学科难题攻破,推动医学的进步。”
难题一道道攻克,但对医学未知的探寻,永远在路上。
2.生死时速,导管消融显“奇”效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临床上按心律失常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大类,前者如早搏、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等,后者以窦性心动过缓和各种传导阻滞为常见。我国是房颤大国,如何加强房颤患者的筛查、治疗和管理,是无数心内科医生日夜思考的重大问题。
导管消融治疗,是如今最为热门的房颤治疗方式。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与药物治疗相比,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获益非常明显。大多数房颤患者的症状都能够通过导管消融技术得到大幅度的改善,至少原先持续的能变为阵发、阵发的变得更少发,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房颤指南后,电生理圈常常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至少要给房颤患者一次导管消融的机会。’这提示着,房颤治疗已经进入了导管消融时代。”
当然,任何术式的价值都需由实践证明。
多年前的一个病例,让陈松文意识到导管消融的重大意义。那是一位40余岁的中年男性患者,当时,患者的心房心室已出现严重的扩大,心衰基本进入临床终末期。入院后,科室医生们迅速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在优化最佳药物后,治疗效果始终不明显。在这两难的境地,刘教授和陈松文等医生对后续的手术十分犹豫。
“心衰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0%左右,若合并房颤,生存率将更低。患者实在太年轻了,40多岁,正是最好的黄金年龄,导管消融治疗是我们最后的机会。”情势复杂而危急,反复商讨后,大家最终决定为患者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手术非常成功,效果喜人。术后三个月复查心超,患者心脏竟已基本恢复至正常大小,身体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意识到,导管消融对于某些患者而言是获益非常大。在早期,房颤导管消融只能用于部分阵发性房颤,而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理念的更新,导管消融在房颤治疗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将来,多数房颤患者或许都可以考虑消融手术治疗,这是目前能给予的最好治疗方案。”
通过这套方案,重获新生的患者不计其数。
曾有一位90余岁的老太太,由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房颤,并出现明显心衰、难以缓解,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原先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太太,如今已能自己爬一两层楼梯了。还曾有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并高血压的患者,由于室速电风暴入院,心脏一直以几乎高于跑步状态的速度发生着室速,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陈松文紧急为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术后患者迅速转危为安,植入除颤器后室速室颤完全消失,至今已有四年,身体依旧健朗。
种种案例,不胜枚举。
“针对心律失常的两大类疾病,我们有各式各类的融合疗法,治疗方式的选取不应局限于自己是否会做,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从全部方案中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案。只局限于自己能做,那就有些狭隘了。”
零射线导管
10/27
华东地区首个标准化XRay-Free绿色电生理导管室医院正式启用,并顺利完成一台“绿色”电生理射频消融手术。
3.从医而终,保持谦逊、不断探索
虽然已经是全国心电生理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学术之星,但陈松文依旧保持着对医学的敬畏,谦逊地走着每一天的行医之路。
“有时我多少会有些担忧,是否会跟不上这个时代迅速发展的潮流,跟不上学术的快速进展,无法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治疗。只能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不敢说最好,但我将努力提供我所能做到的最好。”
年12月至年,陈松文曾前往美国Krannert心脏中心进行博士后工作一年,这一年的学习见闻,为他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国的研究团队组建得非常全面,不单有临床医生和医学生,还有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等各行业人员,更易整合,思维更发散,这或许是目前国内研究团队较大的不足所在。”
同时,美国学者对医学病例的深挖掘、深研究,也令陈松文感悟良多。他也开始思考,在国内,医生究竟该如何更深入地利用患者的数据、做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思索的成果很快得到了实践。
回国后,陈松文更加侧重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一次在外地做手术,陈松文遇到一位42岁的频发室早患者,她的基础心率慢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因而推荐导管消融治疗。经过仔细标测,患者的早搏起源于左前分支近端,离左侧希氏束非常近,消融极有可能损伤希氏束而需要植入起搏器,风险非常高。此时,导管消融的器械已经启用,如果无果而终,对于患者是一种损失,对于医者也是一种遗憾。不过这一问题是普通术者甚至是大专家都无力解决的,此时说放弃也情有可原。但是陈松文遇事不敷衍的性格不允许自己就这么退缩,“难题是用来攻克的”,当时的陈松文理了一下思路,想出了“隔山打牛”的方法并谨慎地尝试了,最终让手术获得了成功,而且完美规避了潜在的重大风险。
《CirculationAE》
后来,陈松文又采用上述手术方法成功治疗了更多的左前分支近端早搏的患者,手术方式在探索中更加成熟与优化。去年,陈松文对极具难度的左前分支近端早搏提出了创新的消融方法,相关成果在电生理领域权威杂志《CirculationAE》上发表,同时获刊杂志封面及同期述评引用。“这是国内首次登上该杂志封面的原创性临床研究,这证明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领域内已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更值得欣喜的是,这个创新消融方案已越来越被业内同道采纳,治疗了众多左前分支近端早搏患者的顽疾。
医院里的生死时速每天都在上演,面对难以逃避的生老病死,前进更是唯一方案。
谦逊
精
进
再次回想起武汉抗疫驰援的日子,陈松文感慨道,“刚来的时候,整个武汉看不到人,想要见到最多人就在雷神山”。
随着医疗队一批批到来,一批批离开,疫情逐渐好转。在慢慢见证武汉“苏醒”的同时,陈松文也感到自己紧张的心渐渐松弛了。看着雷神山一天天变空旷,陈松文虽然由衷感到高兴,但也让他联想到等自己离开,这个战斗过的地方“空掉了”的样子。对他来说,雷神山会和疫情一起消失,一起成为历史,一起留在回忆。同时,在封闭的院区内奔波的近两月,也给陈松文留下了更为广阔的医学思维,他开始不再局限于心内科的一亩三分地,学会用整体的模式看待医疗、看待疾病。
“作为医生,生死存亡很难逃避,总有遗憾需要承受。每个人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攻克的问题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但若能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攻克,终有一天,难题将被解决。”
这条从一而终的医学道路,踏上了,便步履不停。
出征.2.19
/口述实录/
Q
A
晔问仁医
陈松文
晔问仁医
.2.19~.4.6,您作为上海市第八批、市一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医院抗疫工作。这段经历对您在后疫情时代的工作有哪些帮助?
陈松文
年12月底,我刚从美国学习归来,疫情开始爆发并蔓延。2月18医院发出的筹建援鄂医疗队投身抗疫的通知,我想学成归来,到了用兵之时,便毫不犹豫报名了。19号就要出发,留给我们的准备时间非常仓促,所幸我的家人们都非常支持我。飞机上我们还在说说笑笑,一到武汉机场,气氛瞬间变得凝重了起来,与我从前在武汉出差工作时看到的景象落差很大。幸而当时武汉疫情其实已渐入尾声,希望就在前方。医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因此与患者交流时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支持、鼓励安慰,医疗团队配备齐全,治疗方案丰富,随着我们的到来,疫情逐渐好转,我们的心情也随之转晴。这是一段非常令我难忘的经历,中国医护人员在国家的安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付出也能够潜移默化地消除人们对医疗的部分负面印象。从我个人而言,抗疫工作让我形成了整体的思考模式,不再局限于心内科的一亩三分地。
晔问仁医
在心内领域,您擅长哪些疾病的诊治?您的临床特色表现在哪几方面?
陈松文
我主要聚焦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及其机制研究。心律失常简单而言,可分为快慢两种,快包括房颤、室颤、室速等快速性心率失常,慢包括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问题。针对这两大方面,我们目前有各类治疗方法,心动过缓可以通过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也可以进行起搏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出相应的最合理治疗方案。并且,治疗方式的选取不应局限于自己是否会做,而应从全部方案中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方案。
晔问仁医
关于这些疾病的预防,您建议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能否和我们患者科普一下?
陈松文
中医常讲“上医治未病”,疾病的治疗需要尽可能从预防的角度进行思考。有些疾病与基因相关,很难完全预防,但对于大多数心脏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的患者,第一,合理作息非常关键,熬夜、吸烟、喝酒皆不可取。第二,合理、规律地运动锻炼。第三,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最后,若疾病已明确,应尽早接受诊治,切勿讳疾忌医。当药物疗效不足时,手术就是更有利、更有效的措施。
晔问仁医
除了临床,您还做了哪些科研项目?有哪些转化成果?
陈松文
临床方面,我们一直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