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斌(医院)
电风暴的定义:24h内发作3次或者3次以上明确的室速或者室颤,需要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或电除颤治疗的临床症候群。分为ICD电风暴及ACS后电风暴。电风暴的病因:可有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及医源性因素。心源性原因主要为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及各种原发性离子通道病,其中ACS电风暴发生率最高;非心源性原因包括严重的系统性疾病、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紊乱及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医源性电风暴常在药物中毒、围手术期和某些创伤性临床诊治操作和试验时发生。
电风暴的发病机制:1、器质性心脏病是发生电风暴的病理基础,尤其多见于ACS患者。缺血与非缺血区可形成解剖折返径路,并可形成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肌复极异常导致跨室壁或者跨区域复极不一致,形成复极时相内跨壁或跨区域电位差,该电位差形成“复极离散阈电流”,当复极离散阈电流达到阈电位时,启动0相除极,并形成形态多变的室速、室颤;后除极也可能为电风暴的发病机制。2、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是电风暴的促发因素。大量儿茶酚胺与受体结合,导致细胞膜离子通道构型改变,引起大量Na+、Ca2+内流及K+外流,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电风暴导致心肌缺血及脑缺血加重,致中枢交感神经激活并形成恶性循环。
β受体阻断剂治疗电风暴的机制:1、逆转多种离子通道异常:抑制Na+、Ca++内流增加及K+外流增加;2、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作用与交感神经中枢,降低心率,提高室颤阈值60-80%;3、治疗基础心脏病的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心肌缺血,保持缺血心肌电稳定,抗RAAS系统的不良作用,抗高血压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儿茶酚胺对粥样斑块的破坏等。
指南推荐:年《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SCD预防指南》指出: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时治疗心室电风暴的唯一最有效方法;《EHRA/HRS/APHRS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及年《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也肯定其显著疗效。
专家简介
刘斌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年“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兼任吉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吉林省医师协会心脏病介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医疗质量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委员、吉林省信息学会远程心电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临床重点心血管病学专科主任、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美国心血管造影与介入协会会员(FSCAI)、亚太心脏协会主席团成员(APHA)、卫生部吉林省冠心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等多个学术职务。
现被聘为《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常务编委、《JACC美国心脏病学学院心血管介入杂志(中文版)》编委、《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特邀审稿专家等多家杂志社编委及审稿专家。
迄今为止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主编著作8部,作为课题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吴阶平基金会项目3项,承担国家“十二五”子课题4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科技成果奖5项,吉林大学医疗成果奖7项;获得研究专利9项。
年被评为首届吉林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年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年吉林省卫生系统拔尖创新人才;年荣获“吉林省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年被评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年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先进个人”“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年“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在专业领域里具有很深的造诣,是吉林省心血管病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及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地位。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等地及国内大型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并做学术报告。
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