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源性猝死的首因——冠心病!
在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为病因的占了8成以上。以前提及冠心病,大都会联想到头发斑白的老人,如今四五十岁的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我甚至接诊过数十例20多岁的患者。晚上11点到凌晨这段时间,是肝脏代谢的重要阶段。熬夜时心脑血管的生物钟也会打乱,导致体内过多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进而引发血管收缩、血液流动缓慢、血黏稠度增加。因此,长期“黑白颠倒”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会高于正常人。然而大城市生活压力大、节奏快,中青年群体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时期,不可避免地加班熬夜和饮食不规律,这也让他们的身体不再像看上去那么健康。此外,“高油、高盐、高糖”和“浓油赤酱”的应酬饭局,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血管的负担(血管内脂肪堆积);诸如抽烟、喝大酒等不良习惯,也都增加了冠心病风险(有报道称,熬夜时吸烟,血液的黏稠度会比正常时升高数倍,极大加重了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二、心源性猝死的“前兆”
心源性猝死一旦发生,能挽救回来的概率非常小。若想避免悲剧,还需未雨绸缪。那么猝死到底能否预知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很多猝死患者家属的回忆总结看,猝死者病发前数天乃至数月可出现胸闷、胸痛、气促、疲惫、心悸、肩膀疼等不典型症状(当然有的也毫无症状),有的人活动剧烈时会伴有心慌、气短,而以前没有胃病的老年人也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等症状。PS:胸痛是猝死的重要征兆,这种痛往往“闷闷的”且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根本说不清到底哪疼。若出现“针扎般”的刺痛或者是“按着才疼”,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三、心源性猝死的“急救”
如果猝死不能避免,那么爆发后的急救就显得更为珍贵,因为这生死攸关的时间只有不到10分钟。首先要明确猝死:一般猝死发生时,会表现出严重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急性呼吸困难、心悸或眩晕,同时由于心脏骤停,脑血流会急剧减少而造成意识丧失。抢救猝死患者,应立即对其心前区(左胸前乳头部位)进行有力的拳击,拳击的次数一般为2~3次,而后是心肺复苏(同时拨打求救):将患者平卧(手臂伸直),施救者手掌叠放后,手掌跟部置于患者胸骨中点处垂直下压(一分钟≥次),胸廓下压幅度应≥5cm。每按压三十次,给予患者人工呼吸2次。反复进行以上抢救动作,直至医务人员到来。注:心源性猝死多数由急性心梗引起,一旦爆发就会出现室速、室颤、室扑等一系列恶性心律失常,尤以室颤的危害最大,因为很多患者即使抢救回来,大脑也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变成植物人。除外,离子通道疾病、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夹层动脉瘤等也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其中前两类跟遗传、基因突变有一定关系(特别是年轻人)。所以,如果家族中曾有过年轻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医院做相关检查,以便及时排除和提早干预。四、心源性猝死的“预防管理”
关于猝死的预防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每年都要到正规机构去体检;2.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等;4.注意过度疲劳的危险信号和前兆症状(特别是胸闷、气短等),注意休息;5.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服药治疗;6.如有室性心律失常,则应及时进行危险评估。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评估心脏性猝死风险,并针对此做出相应的决策;7.加强心梗后心脏性猝死的预防。五、年轻人更要警惕
对心源性猝死的重视不仅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更易发生这种意外。其实心源性猝死都有先兆,胸闷、心慌等症状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平时加以重视,就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心梗是心源性猝死常见的诱因。现在很多年轻人,看似身体健康,实际上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熬夜、长期精神高度紧张等,已经患上了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等易诱发心梗的疾病,但自己还有可能浑然不觉;有些人也知道自己有基础疾病,但依仗自己还年轻,误以为身体底子好,不注意控制病情,也有可能诱发心梗、导致猝死。很多人在猝死前一段时间内曾出现过心区不舒服、胸闷、心慌等症状,这些临床症状或体征在短时间内一次或数次出现,很可能是“一过性”的症状,“休息休息”症状就消失了。实际上,这些症状就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此时如果加以重视,就有可能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温馨提醒:
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心源性猝死占了相当的比例,因而不容小觑。特别是在感冒高发季节,20岁左右的青年最易中招。由于心肌炎早期很难与感冒区分开,所以感冒不能久拖不理。医院检查心电图、心脏B超及心肌损害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有条件的还可做病毒分离或抗体测定。一旦确诊为心肌炎,应积极治疗。来源:合理用药百科综合整理24日,“安全用药良法善治”论坛在成都召开,作为年四川省“全国安全用药月”活动主要内容之一,论坛上正式发布了四川省“社会药房执业药师药学服务能力提升培养模式”项目。未来四川将出台规定,对于没有执业药师的药店,将不得售卖处方药、不能被设为医保定点药店、不能卖中药饮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