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朱俊AMI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的处理

按照指南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MI)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这在技术规范上没有错误,但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应以指南为基石,结合自身对心律失常的经验与认识,形成属于自己的判断,才能使患者得到最大获益的治疗。在近期召开的相关学术会议上,来自中医院的朱俊教授围绕AMI过程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及预防进行了讲解。

AMI过程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AMI过程中常常因治疗导致各种心律失常,荟萃分析AMI围介入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动过缓28%,非持续性室速26%,心动过速22%,房颤9%,室颤虽只占2%~5%,但致死性却是最高的。尽管有诸多预防措施,AMI早期的猝死仍是心律失常的主要死因。住院期间患者的室速发生率不高,但仍有6%的患者在AMI48h内发生室速或室颤,此类患者具有以下特征:(1)晚期就诊;(2)没有进行完全再血管化;(3)既往有心律失常疾病史;(4)合并有并发症的患者;以上高危患者需密切监测,以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室早是ACS早期猝死的危险因素?因治疗而发生的室早和非持续性室速(NSVT)较常见,若NSVT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持续频繁的室早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再血管化治疗,目前已有相应的处理措施控制室早。

室颤是AMI住院早期的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年FAST-MI研究了室颤患者与非室颤患者5年死亡率及原因,结果发现,有室颤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更高。

若将住院48h之内的室速或室颤发生率与48之后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越晚发生室速或室颤的患者,住院死亡率越高。

指南关于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及注意事项

据年AHA指南关于心律失常的处理流程显示,若患者出现心动过速,需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有无低血压、休克、缺血等症状,被定义为血流不稳定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待血流稳定后才能予心电图鉴别心律失常,并考虑是否用药。

据年ESC指南关于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显示:(1)应立即进行再血管化治疗;(2)若患者无禁忌症,应使用β阻滞剂;(3)反复发生的多形室速用胺碘酮治疗;(4)纠正电解质紊乱;(5)反复电复律的室速可考虑胺碘酮;(6)持续单性室速可考虑植入起搏电极进行超速调搏;(7)完全再血管化后仍有电风暴,可考虑射频消融;(8)以上措施无效或有禁忌时,可使用利多卡因。指南也提示了相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cjzz/137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