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最怕的“魔鬼月份”来了
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因心脏病猝死。小雪过后,天气逐渐寒冷,尤其是供暖后室内外冷热交替急剧变化,是刺激心梗发生的关键诱因,每年的12月至1月是心梗的爆发期,可以说是心梗的“魔鬼月份”!为什么冬季心梗会频发?
1.冬季人的生理机能反应比较迟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加大心脏负荷。
2.室外温差很大,外出时,血管受到冷空气刺激,容易突然收缩,造成血流供应中断或血管阻塞,易引起心肌梗死。
3.冬天人们户外运动减少。吃得多、消耗少,导致能量摄入和代谢比例失调,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心梗发生。
避开心梗的几个黑暗时刻,安然过冬
心脏一刻不停地为全身供应血液,它看似强大,实则脆弱。生活中有一个稍不留神,心脏就可能瞬间崩溃。尤其是遇到以下几种情况时特别容易不堪一击:
1.突然用力过猛时
临床发现,颈动脉狭窄、斑块已成为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一旦颈动脉内不稳定的斑块“受刺激”脱落,会给心脑血管带来重创,引发心梗、脑梗,甚至生命危险。
建议: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凡事不要着急,动作要慢:
不要有“猛回头”等动作,以免发生意外;
避免需要突然发力的动作,比如打羽毛球、篮球;
早上起床时不要突然坐起来,可以平躺两三分钟,再扶着床头慢慢坐起来;
不要突然变换体位,比如从蹲位变为站位,可能造成暂时性脑缺血,出现站立不稳、眼前发黑、晕厥等情况,容易摔倒;
排便时也不宜过分憋气用力,否则胸腔压力会瞬间升高,回心血量也会减少。
2.气温过低时
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气温较低,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进而令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从而引起供应心脏血液的冠状动脉痉挛,使原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更加狭窄,甚至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急性血管阻塞,引起心绞痛和心梗。
建议:大家冬季出门做好保暖工作,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
3.温度过高时
高温环境中,人体出汗多,饮水不足,容易造成血容量偏低。此时,皮肤血管会过度扩张,血流增加,内脏血流量减少,生理机能会随之降低。另外,高温环境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表现为烦躁、抑郁等。这些是诱发血压波动、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
建议:供暖后室内较热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蒸桑拿、泡温泉时间不宜过长。
4.太过激动时
突发事件的强烈刺激,也可能诱发急性心梗、应激性心肌病等致命性疾病。研究发现,一个人在暴怒后的两小时内,心脏病发作或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风险会增加近5倍,中风风险增加近4倍,室性心律失常风险也会增加。对情绪容易激动和已经存在心脏疾病的人来说,发病风险及致死率会更高。
建议:良好的心态,管好情绪,对预防心血管事件非常重要。生活中避免过喜、过悲等剧烈的情绪波动。
5.过度劳累时
劳累不会导致心脏病,但过度劳累会使心血管系统承受较大压力。过度劳累会加重心脏负荷,打破平衡,从而诱发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加重。尤其是剧烈运动后,易诱发心源性猝死。
建议:注意劳逸结合,适当运动,运动量不要过大,并及时补充能量。
6.吃得过饱时
饱餐后,为了充分消化吸收食物,血液会大量向胃肠道分流,造成血液在体内重新分配,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即使一顿暴饮暴食就会让心脏负荷过重。这些因素均可造成心肌缺血,心衰加重,甚至心梗急性发作。
建议:尽量每餐吃七八分饱,心脏病患者尤其应注意。
7.喝太多酒时
中国的酒文化盛行,总觉得喝点酒能拉近关系、活跃气氛,殊不知几杯酒下肚,危险已经逼近。饮酒后数小时内,血管都处于扩张、血流加速的状态,可暂时降低血压,但心率会随之加快,心搏出量增加,容易导致心脏病急性发作,甚至危及生命。
建议:心脏病患者必须少喝酒,最好能戒酒。
告诉你意想不到的12个心梗预兆
心梗预兆一:双耳突聋
听力突然下降,是心绞痛的一个早期症状。
心梗预兆二:脐周疼痛
脐周疼痛,对于心梗的高危人群,要高度怀疑心梗前兆。
心梗预兆三:脚底疼痛
很多患者都有反映脚底疼痛。脚底针刺一样的疼痛,也是心绞痛的一个表现。这种症状虽然不多见,但是千人千面,心脏报警的途径也是千变万化。
心梗预兆四:睁不开眼睛
虽然目前无法考证心脏缺血和眼睛之间的关系,但是大家要留意下,如果眼睛突然看不清了,甚至睁不开了,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