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fKautzner教授主笔在3月7日的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Theyearincardiology:arrhythmiasandcardiacdevices》综述。对于cardiacdevices由于包括可穿戴除颤器、CRT和传统的起搏器,翻译上考虑到国内接受程度,以“起搏”代替。
房颤和射频消融
CASTLE-AF研究
该研究在年的ESC大会上公布结果,最终在年正式发布。研究纳入位房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与常规治疗的比较,这些患者的LVEF≤35%,均植入了ICD或CRT,伴有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结果射频消融组主要复合终点是全因死亡或心衰恶化降低38%(HR0.62;p=0.),其中心衰恶化减少44%,全因死亡降低47%。12个月后EF提高7%,5年无房颤生存高于常规治疗2倍。射频消融组心包积液发生率1.7%。
CABANA研究
结果在HRS会议发布,但还没正式刊出。前瞻性随机对照了位≥65岁或者<65岁伴有1个以上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研究主要终点是死亡、致残性卒中、严重出血或心脏骤停等复合终点。患者平均年龄67.5岁,阵发性房颤占43%,长程持续性房颤占10%。结果两组终点没有统计学差异(8%vs9.2%;p=NS),次要终点包括全因死亡没有区别(5.2%vs6.1%;p=NS)。死亡或心血管住院的复合终点倾向于射频消融组(51.7%vs58.1%;p=0.),消融减少房颤47%,60%患者无房颤生存。大的并发症消融组9%,药物对照组4%。主要结果阴性可能与两组间有比较高的交叉有关(27.5%药物组进行了消融、9.2%计划消融的未进行手术)。
以上两个研究均支持年ESC和ACC关于房颤的指南:房颤射频消融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没有完全否决房颤消融能降低死亡、致残卒中等复合终点事件,可以等待EAST研究结果。
Danish队列研究
这是丹麦国家范围的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10年(-年)趋势调研,一共位房颤患者做了首次射频消融。-年术后1年复发率达45%,-年降至31%。导致术后复发的因素有房颤持续>2年、女性、高血压和消融1年内电复律。这一研究给出了真实世界的房颤消融成功率的结果。
POWDERAF研究
这是一个在房颤射频消融后3个月停用或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3个月后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房颤药复发(2/74,2.7%)明显低于停药组(16/73,16.9%)。这一结果支持房颤的复杂性,射频消融不能解决所有的机制。
Race3研究
该研究结果强调了房颤危险因素控制的重要性。纳入的患者是伴有轻中度心衰的早期持续性房颤患者,干预组加入了醛固酮拮抗剂、他汀、ACEI和心脏康复(运动、饮食控制等),与常规治疗组对照。研究终点是1年时用持续7天的Holter监测的窦性心律,结果干预组89位(75%)保持窦性心律,对照组有79例(63%)。一定程度说明上游治疗也算抗心律失常药。
房颤与抗凝
年西班牙举行的ESC大会公布了第一个NOAC药物的临床试验,EHRA在年3月更新了房颤卒中预防的指南。
NOAC已经很好地提供了和房颤消融一样的关于心脏电复律、起搏器植入方面的安全证据。EMANATE研究阿哌沙班与华法林对照电复律卒中发生率,结果阿哌沙班为0/,华法林为6/,大出血发生率也非常低。同样的结果在利伐沙班(X-Vert研究)、依度沙班(Ensure-AF研究)和达比加群酯(Re-LY研究)也得到验证。
射频消融方面,不中断NOAC在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已经验证了安全性,AXAFA研究后,今年阿哌沙班也加入了该阵营。
BRUISECONTROL-2研究
房颤消融患者一组不中断NOAC(手术距最后一次服药平均12小时),一组中断NOAC(手术距最后一次服药平均72小时),结果两组出血与卒中发生率都比较低,提示这两种方案都可以选用。
关于抗凝与痴呆的SwedishNationalRegistry
位既往无痴呆的房颤患者进行随访,与不抗凝比,抗凝能降低29%痴呆发生。
英国国家数据库的资料可以看NOAC预防房颤卒中的历史。房颤发病年为(1.29%),年升至(1.71%)。同期因房颤卒中入院年80例/周,年98例/周,年86例/周。相应CHA2DS2-VASc≥2分抗凝的比例年48.6%,年升至78.6%。抗血小板比率从42.9%降至16.1%。
心脏猝死预防
两个研究(DINAMITE和IRIS)发现可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WCD)在急性心梗40天未能减少死亡率。更大样本的VEST研究纳入了例急性心梗患者,EF≤35%,住院7天后2:1随机分配到WCD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开放标签)。随访84天,WCD组心脏猝死1.6%,对照组2.4%(HR0.67;P=0.18)。例有WCD的患者,有20例得到准确的电击除颤,9例经历了不恰当电击,70例电击失败。惊讶的是,对照组全因死亡率(4.9%,主要是非心源性)高于WCD组(3.1%)。总死亡率降低36%,研究宣布是阳性结果,但主要终点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
一个巴黎地区心脏猝死的前瞻性注册研究评估了不明原因心脏骤停。年至年间,有例院外心脏猝死发生。例幸存者住院确认为心脏骤停所致,其中88例(12.3%)通过ECG、心超、冠脉造影、磁共振等检查后仍然无法解释。ESC指南推荐基因检测和家族筛查,分别只有9例(18.4%)和12例(24.5%)启动。这一研究强调了心脏骤停患者去专科中心进行复杂评估的重要性,医院在某些检测手段运用还不够。
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消融
新近一个荟萃分析纳入6个研究比较了VT标准和基质改良消融(例),7个研究完全和不完全基质改良消融(例),发现基质改良能够减少VT复发和全因死亡43%,完全比不完全降低61%。
VT消融需不需要经皮的机械支持?一个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观察了VT消融例循环支持和例不支持的对比结果,循环支持的患者一般情况更差、EF更低及有其他合并症。结果显示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住院死亡率复合终点没有机械支持的预后更差。当把EF<20%、NYHAIII/IV级进行队列匹配,两者对预后没有明显区别。因此还不足以支持在这些患者中广泛使用机械支持。
放射线VT基质消融(晨读之前介绍过)进入I/II期临床研究,ENCORE-VT研究纳入19例患者(17例VT),放射治疗使室性心律失常负荷从次降至3次。值得担心的是副作用,有5例发生心包积液,2例放射性肺炎,其他包括乏力与低血压。
植入性心脏电子装置-希氏束和多部位起搏等
无论是心动过缓还是CRT继续在走优化的路。MORE-CRTMPP的I期研究结果在去年巴塞罗那的EHRA上公布,位患者随访6个月,CRT植入后LVESV减少<15%的患者随机分为多部位起搏(MPP)和传统双室起搏组。结果从无反应到有反应的转化没有差别(31.8%vs33.8%,P=0.65)。而反应率增高的是优化MPP程控的患者,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MPP对降低无反应率的作用,另外也提醒CRT后专业的起搏器程控的重要性。
希氏束起搏解决问题了吗?年有一些单中心非随机研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提示,但在没有随机对照研究出来前我们还报以谨慎态度。一些正在进行的研究有希望让希氏束起搏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手段。
在老年房颤患者植入CRT后房室结消融心率控制方面,多中心随机的APAF-CRT研究提供了这方面获益的证据。入选位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窄QRS≤ms,过去一年至少有一次因心衰入院。最后50位进行了房室结消融,52位继续药物治疗。结果房室结消融组症状明显改善,主要终点(死亡、心衰再次住院或心衰恶化)降低62%(p<0.01),在LVEF≤35%的患者获益更大(降低82%主要终点,p<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