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早期防治新策略

姚焰,江洪,陈明龙,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早期防治新策略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2(3):-.DOI:10./cma.j.issn.-..03.

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失常因可导致猝死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但如果以发达国家标准的防治措施:植入型心律转变除颤器(ICD)和/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植入率来衡量的话,我国每年的植入率仅仅相当于每年猝死病例的1%。显然,厘清中国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与危险因素,探索适合国情的低价而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中医院牵头,联合了在室性心律失常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10医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项目——“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早期防治新策略研究”。针对目前国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不清、治疗主要依赖昂贵的进口植入型器械和传统的药物预防猝死的现状,基于团队前期较雄厚的工作积累,探索适合国情的依据危险分层选择有效治疗措施的新防治体系,探索、规范和推广低价高效的早期防治策略。项目设置4个课题,通过对器质性和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调查和危险分层研究、开展微创介入、手术、药物和器械的联合干预治疗方案,确立并规范适合我国国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防治策略。其中,自主神经干预治疗等新的防治策略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可行性。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力求在减少对昂贵的姑息性植入器械依赖的同时,提高和改善我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至少对恶性器质性和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提出多项适合国情的治疗措施,最终建立适合国人的依据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选择治疗策略径路的新防治体系,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姚焰

背景

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可导致猝死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目前国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和危险因素不清、治疗方式有待完善。

基本原理

明确我国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危险分层及危险因素研究,有助于指导早期干预、预防心脏性猝死;导管消融、药物治疗和自主神经干预方法的完善将为器质性和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提供低价高效的诊疗策略。

设计方案

项目设置4个课题:①国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预后评估研究;②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③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基质干预策略研究;④遗传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布、危险评估与干预研究。各课题相互关联、互为支持,形成有机的结合。

结论

本研究将建立国人器质性和遗传性室性心律失常数据库及多维度危险评估体系;探索适合国情的低价高效、创新性的多个治疗策略;确立国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并指导早期干预治疗决策。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详情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cjzz/125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