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桑寄生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常绿小灌木植物桑寄生Loranthusparasiticus(L.)Merr.或槲寄生Viscumcoloratum(Komar.)Nakai的带叶茎枝。又名桃树寄生《圣惠方》,苦楝寄生《本草求原》,广寄生《中药志》,相思树寄生、槐花寄生《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梧州寄生茶《实用中草药彩色图集》,寄生茶(广西),松树寄生(海南)。简介

桑寄生-原植物性状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chinensis(DC.)Danser的带叶茎枝。   植物形态常绿寄生小灌木。老枝无毛,有凸起灰黄色皮孔,小枝稍被暗灰色短毛。叶互生或近于对生,革质,卵圆形至长椭圆状卵形,长3~8cm,宽2~5cm,先端钝圆,全缘,幼时被毛;叶柄长1~1.5cm。聚伞花序1~3个聚生叶腋,总花梗、花梗、花萼和花冠均被红褐色星状短柔毛;花萼近球形,与子房合生;花冠狭管状,稍弯曲,紫红色,先端4裂;雄蕊4;子房下位,1室。浆果椭圆形,有瘤状突起。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寄生于构、槐、榆、木棉、朴等树上。产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采制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粗茎,切段,干燥,或蒸后干燥。   性状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1cm;表面红褐色或灰色,具细纵纹,并有众多细小皮孔,小枝有棕红色细毛。有时逞叶,多卷缩,完整者呈卵圆形,全缘,棕色,革质,幼叶亦被棕红色细毛。

桑寄生

茎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榈色较浅。无臭,味涩。   化学成分枝、叶含广寄生甙即蒿蓄甙(avicularin),并含槲皮素(quercetin)等。

化学成份   槲寄生含有齐墩果酸(oleanollcacid)、β-香树脂醇(β-amyrin)、中肌醇(mesoinositol)、羽扇豆醇(lupeol)、肉豆蔻酸(myristicacid)、槲寄生甙甲、黄槲寄生甙(flavoyadorinin)A、B、高黄槲寄生甙(homoflavoyadorinin)B、槲寄生新甙(viscumneoside)I、II、高圣草素(homoeriodictyol)。此外,尚含白桦脂酸(betulicacid)、胡萝卜甙(daucosterol)等。桑寄生含黄酮类物质,主要为广寄生甙(avicularin),即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槲皮素(quercetin)及槲皮甙(quercitrin)。

编辑本段医学作用性味

  苦、甘,平。

归经

  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

用法用量

  9~15g。

化学成分

  该品含广寄生甙即扁蓄甙(avicularin),为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亦含槲皮素.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1.降压、利尿、扩张血管:麻醉狗、猫以桑寄生煎剂0.4~0.5g/kg灌胃,或0.1~0.25g/kg静脉注射,均有降压和利尿作用.对胆固醇性动脉硬化的离体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   2.抗惊厥:桑寄生煎剂对由于咖啡因引起的小鼠运动兴奋有镇静作用.能延迟戊四氮惊厥引起的小鼠死亡.   3.抗病毒:10%煎剂或浸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有抑制作用.   4.抗血栓:桑寄生煎剂0.1g/ml及经乙醚萃取后的水相0.13g/ml,对兔血体外试验,均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5.毒性:桑寄生煎剂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1.24g/kg.

编辑本段炮制方法

  1.鲜货除去杂质,洗净,切成1cm短段,筛去灰屑;干货除去杂质,用清水洗润,沥干使软,切成1cm顶头片,干燥,筛去灰屑。   2.酒桑寄生

桑寄生-药用

  取净桑寄生片或段,用酒喷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每桑寄生kg,用酒l0kg。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黄果槲寄生鲜叶的乙醇提取物以生理盐水配成10%溶液,按照1mL/kg给犬、兔静脉注射,可使其血压平均下降32%,维持3min。腹腔按照5mL/kg注射,降压作用维持1h以上。白果槲寄生也有明显降压作用,其短时降压成分为胆碱、乙酰胆碱、丙酰胆碱,持久性降压成分为槲寄生毒肽。目前能改变脑啡肽含量的中药极少见报道,而槲寄生便是其中之一。它的浓煎液可使醋酸脱氧皮质酮盐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与各脑区脑啡肽含量均恢复正常,显示槲寄生对DOCA盐性高血压大鼠中枢脑啡肽异常改变的双向调节作用。槲寄生的降压作用机制现尚不明确,可能由于抑制延脑的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也可能系作用于循环系统的内感受器而反射性地抑制血管收缩中枢所致,也有认为白果槲寄

桑寄生-上肢

  生水提物有胆碱样降压作用特点。2.抗心律失常:槲寄生对不同原因的心律失常作用有明显差别。以陈发性房颤与室性早搏疗效最佳。从病因上讲,该药对心肌梗塞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较佳,有效率达75%;对心肌炎后遗症引起的心律失常亦有一定效果,有效率为71.4%;对冠心病、心绞痛引起的心律失常效果稍差,有效率为57.1%。随着疗程延长,有效率亦有所提高。   吴继雄等用玻璃电极术及选择性膜通道阻滞剂观察槲寄生黄酮苷对离体狗心脏浦氏细胞及豚鼠心室肌细胞快反应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μg/mL槲寄生加速FAP复极进程,使△ERP/△APD比值增加,该作用与减少慢内向离子流及增加时间依赖性钾离子流有关。提示槲寄生抗快速心律失常主要与其相对延长ERP消除折反有关。   3.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力:实验研究表明,槲寄生无论对整体动物还是离体心脏,无论对正常还是颤动心脏都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的作用。槲寄生能增加冠脉流量主要是通过直接扩张冠脉,因而槲寄生对冠心病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个体更为合适,作为改善冠脉循环的药物很有价值。还有报道槲寄生注射液能明显或非常明显地影响正常麻醉狗和急性心肌梗死狗心收缩期间,其中对射血前期缩短,左室射血时间延长,PEP/LVET比值减少最为明显,表明槲寄生能显著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4.降低心肌耗氧:槲寄生有明显降低耗氧作用,不论自身对照或组间对照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朱顺和等人通过试验证明槲寄生可使缺血心肌中cAMP含量显著降低,A/G比值亦降低,可抑制cAMP增高过多造成的代谢和电生理紊乱,因此是有希望的保护心脏的中药。   5.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槲寄生总苷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其活性物质释放,从而避免血管收缩和血栓形成。体内外实验证明槲寄生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呈明显抑制作用。它对大鼠的实验性血栓形成也具有抑制作用,10.0mg/kg静脉注射对血栓形成抑制最明显,5min后即显抑制率为57%的抗聚集作用,明显抑制作用持续达0.5h。朱为敏等人观察4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槲寄生注射液治疗后微循环障碍有明显改善,微循环流态流速由云絮状流

桑寄生-原植物

  者转变为直线流者占64%~86%。它可使微血管再通,微血流增加,白细胞解集,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改变临床“血瘀状态”,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槲寄生在抑制血小板TXA2生成同时并不影响血管壁EC生成,因而可改善冠心病患者失去的PGT2-TXA2平衡,达到防治冠心病的目的。蔡伟菁等证明槲寄生能抑制人血小板凝聚和TXA2释放的作用,并研究了槲寄生对体外源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价值。证明不同浓度的槲寄生对内皮细胞的影响不同。   6.抗肿瘤作用:白果槲寄生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多糖、脂类及糖蛋白,具有直接的细胞抑制作用。体内及体外均证明槲寄生对恶性肿瘤有着其他细胞抑制剂起不到的特殊作用,其抗肿瘤作用比环磷酰胺要强10的数次方倍。Nichaus等人在小鼠体内研究槲寄生蛋白对肿瘤有预防作用,并且对胸腺生成也有刺激作用。用亚毒性剂量iv或ip,对只小鼠解剖检查,结果脾和胸腺细胞是一种有意义的增殖。槲寄生蛋白质能抑制迁移的肿瘤细胞,在肿瘤细胞迁移之前进行预防性注射是最有效的。从槲寄生分离出多种蛋白质成分,并且很小的剂量即表现出抗癌活性,它们对肿瘤抑制作用与其毒性无关,而且变性作用十分弱的蛋白质也有抗癌作用。抗癌机制是干扰细胞遗传信息,表现出对DNA水平选择性抑制作用,对恶性HeLa细胞、良性羊膜细胞有特效。槲寄生具有对小鼠抗体形成和对SRPC诱发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佐剂作用,此植物汁能够刺激MPS和诱发炎症反应,后者可能是对癌的免疫疗法的重要机制。   槲寄生治疗癌症的适应症很广,不但适用于癌前状态,而且还适   用于预防术后复发,对治疗乳腺癌术后疗效跟随观察,治疗组例,对照组例。结果表明,治疗组各方面改善明显,5年后可与世界文献中最好的结果相比,10年后仍高于平均水平。此外,还适用于不能手术的晚期肿瘤,可延长生命,改善病人的一般症状,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病程,甚至对极严重的病例也很少需要常规地使用止痛药。此外,对胃癌、肠癌、肺癌术后均提高生存率。对Ⅲ期卵巢癌、直肠癌晚期、结肠癌、膀胱癌有很好疗效。槲寄生总碱也具有抗肿瘤作用,槲寄生总碱除了对动物移植性肿瘤原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外,还具有较明显的抑制肿瘤细胞转移的作用。7.治疗肝炎:槲寄生治疗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曾有人用槲寄生治疗34例HBsAg阳性肝炎,有10例阴转,其余24例的HBsAg的滴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槲寄生内含的齐墩果酸有消除肝脏非特异性炎症水肿的作用,黄酮类成分亦可扩张肝脏内血管,增进肝内血流量使肝细胞得以修复毒性,因此,槲寄生也可作治疗肝炎的中药加以利用。还有报道槲寄生具有细胞凝集活性和抗渗出作用,兴奋子宫,减少胆固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编辑本段现代研究主要成分

  槲寄生茎、叶含齐墩果酸(Oleano-lic)、β-香树脂醇(β-Amyrin)、内消旋肌醇(Mesoinositol)、黄酮类化合物,尚分离出蛇麻脂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黄酮甙. 桑寄生带叶茎枝含槲皮素(Quercetin)及扁蓄甙(Avicularin).

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该品的水浸出液、乙醇-水浸出液、30%乙醇浸出液,均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麻醉猫、狗以毛叶桑寄生的茎叶混合酊剂0.4~0.5g/kg灌胃,或0.1~0.25g/kg静脉注射,都有降压作用,维持时间亦较长,重复给药无急速耐受现象,切断迷走神经或注射阿托品只能减弱而不能完全消除其降压作用,对肾上腺素无拮抗或增强作用,降压与窦神经无关.对此降压作用的原理,有报告认为是中枢性或反射性的,即由于中枢镇静作用和降低了交感神经及血管运动中枢的兴奋性所致;或是作用于内感受器,引起降压反射的结果.   槲寄生新鲜叶的醇提取物、茎和叶的浸剂亦有降压作用,后者与山楂、大蒜、臭梧桐合用,其降压作用大为加强,作用时间也有所延长.对于此种降压作用的原理,一般认为是槲寄生兴奋了循环系统的内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传入纤维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而产生降压作用.切断迷走神经之动物,即不再引起降压;而阿托品化后之动物,则仅能消除其使心率减慢之作用,而不能消除其降压作用.   扁蓄甙对麻醉犬有短暂的降压作用,且易产生急速耐受性.   2.镇静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毛叶桑寄生酊剂2g/kg能抑制由咖啡因所引起的运动性兴奋,并延长中枢兴奋药戊四氮所引起的小鼠死亡时间.   3.利尿作用 桑寄生有较显著的利尿作用,有效成分是扁蓄甙,即广寄生甙.给麻醉犬静脉注射扁蓄甙0.5mg/kg可引起利尿,剂量增加则作用更显著.在慢性大鼠实验中,无论口服或注射,均有显著利尿作用.其利尿作用强度虽不及氨茶碱,但其毒性仅为氨茶碱的1/4,因此治疗幅度大.   4.对心血管的作用 在正常搏动和颤动的离体豚鼠心脏标本上,桑寄生(冲剂)均有舒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并能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实验证明:总黄酮20~25mg即有持续扩冠及强心作用,其1%的浓度即能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流量2~3倍,且似乎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对心肌收缩力则先抑制后增强.对正常离体兔耳血管无直接扩张作用,但对胆固醇性血管硬化的离体兔耳血管却有明显直接扩张作用.   5.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桑寄生煎剂在体外(猴肾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部分肠道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脊髓灰质炎病毒与药物直接接触一小时,即被抑制,可能是直接灭活作用.在试管内能抑制伤寒杆菌和葡萄球菌的生长.

编辑本段常用配方

  1.治腰背痛,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独活三两,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穷、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两。上十五味细挫,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千金要方》独活寄生汤)   2.治小儿背强:难以俯仰桑上寄生二两,白术、当归各三两,鳖甲一斤。用滚汤泡洗净,用水一斗,入砂锅内,慢火熬如饴,加炼蜜二两,收之。每日不拘时用,米汤调服数茶匙。(《本草汇言》引《嵇氏方》)   3.治毒痢脓血,六脉微小,并无寒热:桑寄生二两,防风、大芎二钱半,炙甘草三钱。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和滓服。(《杨氏护命方》)   4.治下血止后,觉丹田元气虚乏,腰膝沉重少力:桑寄生为末

桑寄生

  ,每服一钱,非时白汤点服。(《杨氏护命方》)5.治妊娠胎动不安,心腹刺痛:桑寄生一两半,艾叶半两(微炒),阿胶一两(捣碎)。炒令黄燥,上药锉,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二盏,去滓。食前分温三服。(《圣惠方》)   6.治漏气:生桑寄生捣汁一盏。服之。(《濒湖集简方》)   7.治妊娠遍身虚肿:桑寄生一两桑根白皮(锉炒)三分木香半两紫苏茎叶一两大腹二分半.上五味细锉如麻豆大拌匀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寄生饮)   8.治滑胎:菟丝子(炒熟)四两桑寄生二两川断二两真阿胶二两.上药将前三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一分重.每服二十丸开水送下日再服[1].(《衷中参西录》寿胎丸)

编辑本段栽培要点

  1.回缩   在冬季,当桑叶脱落后,进行回缩修剪,从近地面处将地上衰退部分剪去,保留3~5厘米长的基桩,以利春季抽芽。   2.清园   回缩后,及时清除桑园内的各种杂草和枯枝落叶,并集中于园外深埋或烧毁,再需喷洒一次0.8~1波美度的石硫合剂。   3.施肥   清园后,在桑树左右两边各挖一条深25~30厘米、宽15~20厘米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cjzz/11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