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洪(医院)
自主神经系统(ANS)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学者收集53例心脏移植患者的心肌组织并进行交感神经染色,发现既往有VA病史的患者心肌组织交感神经芽生更为显著。接着有研究发现通过向心脏交感神经节注入神经生长因子可以成功建立心脏猝死的动物模型。随后他们通过神经活性记录技术发现心脏交感神经节活性增加是VA的主要触发因素。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说明,自主神经失衡(尤其是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是VA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鉴于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干预(消融或刺激)ANS来减少VA的发生。神经消融的方式包括去心脏交感神经节(CSD)和去肾交感神经(RSD)。临床研究发现对β受体阻滞剂禁忌的高猝死风险的VA患者,CSD被推荐为可选的一个治疗策略。然而,由于该手术操作复杂,而且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并未在临床得到推广。RSD在近年来成为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多个病例报告显示RSD可以安全、有效的减少顽固性电风暴的发作。我们课题组近期研究发现RSD与CSD对心室电生理性质的影响相似,均可显著提高心室电生理的稳定性,提示在将来RSD可能替代CSD成为辅助治疗顽固性VA的策略之一。神经刺激的方式包括迷走神经刺激(VNS)、脊髓神经刺激(SCS)、颈动脉窦刺激(CBS)和心房自主神经节刺激(GPS)。我们课题组近期开展了一系列自主神经再平衡治疗VA的实验研究。我们研究发现低强度经皮耳缘迷走神经刺激(LL-TS)在慢性心梗犬中,可以显著改善动物的心功能,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抑制心肌结构重构和自主神经重构,并降低VA的诱发性,提示LL-TS可以改善心梗后VA发生的基质。我们还发现SCS、CBS和GPS均可通过改善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失衡(抑制交感神经激活,并提高副交感神经活性),从而抑制VA的发生。
总之,临床工作中遇到VA时,除了纠正缺血、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外,还需要针对自主神经失衡进行相应的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消融或刺激的方式干预ANS治疗VA是一种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方法。在众多的干预手段中,LL-TS是一种无创而且安全的途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