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老年心血管患者不宜用药及高龄心血管病患者

老年心血管患者

不宜使用这些药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方面均处于衰老和退化状态,且常伴有多种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不良相互作用等药物相关的问题。现依据《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把避免用于65岁以上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药物整理如下。

1.硝苯地平

无论口服或舌下含服速释硝苯地平,均可能引起快速的降压作用,能够引起冠状动脉窃血、反射性心动过速和急性降低心肌收缩力,有引起脑缺血、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的风险。

国外研究报道,老年高血压患者用硝苯地平速释剂型治疗时,总死亡率比用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其他类钙拮抗药高将近4倍。

2.可乐定、甲基多巴、利血平

可乐定、甲基多巴及利血平(每天0.1mg),能导致心动过缓、体位性低血压,且能加剧老年患者抑郁症,不宜作为高血压的常规治疗药物。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降压0号)中含利血平0.1mg,不宜长期使用。

珍菊降压片中含野菊花膏粉、珍珠层粉、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芦丁,不宜长期使用。

3.胺碘酮、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

胺碘酮、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奎尼丁及索他洛尔不宜作为房颤的一线用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控制心率比控制心律可更多获益。

另外,胺碘酮不良反应较多,老年人更常见。胺碘酮导致的间质性肺炎是致死性的,如果出现呼吸困难或干咳,均需要进行放射学对照检查。胺碘酮还可致QT间期延长,可发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胺碘酮长期服药常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与本药在体内脱碘和碘的释放有关。

再者,胺碘酮是肝脏药物代谢酶P的典型抑制剂,对多种药物代谢均有影响,如抑制地高辛、他汀类降脂药、钙离子通道阻滞药等的代谢,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4.多沙唑嗪、特拉唑嗪、哌唑嗪

多沙唑嗪、特拉唑嗪及哌唑嗪是常用的α1受体拮抗药。由于本类药物导致体位性低血压风险较高,易引起晕厥、跌倒及心脑血管事件,不建议作为老年人高血压的常规治疗药物。

α1受体拮抗药还有松弛膀胱肌肉的作用,加重尿失禁,应避免用于女性压力性或混合性尿失禁患者。

目前,α1受体拮抗药主要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但直立性低血压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发生率较高血压患者高,其中老年患者较年轻患者更容易发生。患者在初始用药或增加剂量时最好于睡前服用,并避免突然性姿势变化或行动。

5.地高辛(每天0.mg)

地高辛是一种同时兼有正性肌力与减慢心率作用的药物,且不降低血压,亦无快速耐药性。临床对照研究证实,虽然长期地高辛治疗不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预后,但能改善运动耐力,降低心衰相关的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

地高辛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十分接近。过去长期认为0.8~2ng/ml为用药后的理想浓度。近年研究发现,地高辛血浓度为0.5~0.8ng/ml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而血浓度≥1.2ng/ml的病死率增加12%,故理想治疗浓度应维持在0.5~1.0ng/ml。

采用地高辛低剂量(0.mg/d)用药策略,可使平均地高辛血浓度维持在0.8ng/ml,其临床血流动力学与心功能改善程度相当于0.25mg/d剂量。

6.螺内酯(25mg)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少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黄金搭档”的基础上,再加用小剂量螺内酯组成的“金三角”,能显著降低中、中度心衰患者的死亡率。

众所周知,高钾血症,是螺内酯的最常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在合并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药的情况下,即使与噻嗪类利尿药合用,高钾血症的发生率仍可达8.6%~26%。

老年人使用螺内酯较易发生高钾血症和利尿过度。螺内酯剂量每天25mg,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肌酐清除率30mL/min的老年患者,高血钾风险更高。

因此,螺内酯给药应个体化,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使用,以减少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的发生,用药期间必须密切随访血钾和心电图。如每日服药一次,应于早晨服药,以免夜间排尿次数增多。

来源:药品中心;作者:Gcplive

高龄心血管病患者

用药特点之小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机能呈现持续改变的状态。特别步入老年阶段(≥65周岁),更是随着体液的减少、细胞的萎缩、酶水平下降、消化功能的减退以及脂肪含量的增加,在用药方面,较之年轻患者,存在诸多特殊性,比如:

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降低;

大多数药物的吸收减少;

药物的代谢、排泄降低、减慢;

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

另一方面,老年人往往是某些疾病的高发人群,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心血管疾病。那么,高龄心血管病患者,在用药方面,存在哪些特点并应注意些什么呢?

心血管病,是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药物治疗方面,一般采取降压、降血脂、抗血小板、抗心律失常、抗凝等针对性的对策。

1.他汀类药物

特点:由于老年患者食物摄入及体内合成的胆固醇减少,故对药物的耐受性下降。

对策:避免过大剂量的使用该类药物;常规剂量治疗不能达标的情况下,可考虑加用依折麦布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注意他汀类药物和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如红霉素、胺碘酮、华法令、硝苯地平等。

使用过程中应加强肝酶、肌酶的监测,并警惕肌痛等症状。

2.降压药物

特点:敏感性增高,耐受性下降,常规剂量下易出现低血压等副作用。

对策:伴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患者多使用α-受体阻滞剂,此类药物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故采取从小剂量逐步加量给药的策略,并注意监测立位血压。

β-受体阻滞剂不宜用于严重心动过缓与传导阻滞者,且不能与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和其心脏抑制性药物合用时应加强监测。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使用前,应检查患者肾功能,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肾功能与血钾水平。

钙拮抗剂建议从半剂量起步,并监测血压,以避免严重低血压;且不应舌下含化这类药物。

利尿剂可能诱发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镁、低钾),使用时需加强监测。

3.抗心律失常药物

特点: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心功能减退以及心脏传导功能障碍,而抗心律失常药均有心脏抑制作用,故应慎用。

对策:普罗帕酮禁用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患者一般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4.抗血小板药物

特点:老年患者造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使用该类药物存在更高的出血风险;老年患者胃肠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使用该类药物易发生胃肠道反应。

对策:用药前需检测血小板数量及凝血功能,治疗时需注意出血倾向;

伴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抑酸剂;尽量避免氯吡格雷与奥美拉唑联合使用,以免影响其抗血小板作用。

高血压患者需在血压控制正常后再使用该类药物,以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5.抗凝药物

特点:目前最常用的抗凝药物为华法令,而老年患者对其用量及INR目标值扔缺乏证据。对策:应从较小剂量开始使用,逐步加大剂量至理想效果;

注重监测凝血功能;对于监测不便者,应将INR控制在1.5—2.5的范围内;

很多药物会影响华法令的药效,增强作用的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对乙酰氨基酚、甲硝唑、红霉素、西咪替丁等;降低作用的有苯妥英钠、雌激素、利福平、维生素K、螺内酯等,故联合用药时应调整剂量并加强监测。

6.其他

老年患者常使用一些所谓的“补品”和“保健品”,这些“补品”和“保健品”有很多存在成分标明不实或为标明的情况,谨慎起见,不建议使用。

对于那些成分明确的“补品”和“保健品”,应仔细查看是否含有人参、黄芪、党参、甘草等药物,这些药物可导致药源性高血压,若含有也不建议使用。

总结

总之,对于高龄心血管病患者的药物治疗,应尽量简化用药方案,严格遵循药品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需联合用药时,应优先选用证据充分且有利于改善预后的药物。

来源:药师









































白癜风影响力人物
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cjzz/11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