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正常运行除了表面的交通运输的状况,还需要地下的强大运输能力,也就是供水和排水系统是否健全,而在我们的身体中,血气需要运输到每一个角落供养脏腑器官和组织结构,而这一切的完成都需要经络来参与其中,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血气是生命之本,而经络是血气运行的通道,在中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经络为何能将其视为灵魂的存在呢?
中医如何看待经络学说
经络就像一个网状的结构,人体就像一个一个零碎的零件,通过经络进行连接,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内连着脏腑,外连四肢百骸,生命存在,经络就在运动着,生命终结的时候,经络也就截止了它们的一生,《黄帝内经》中认为:“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中医之所以能够 1.经络阐述阴阳平衡
在中医认为,世间的万物都是阴阳存在着的,所以中医的核心也是阴阳,所以中医将经络也分为阴阳,中医将经络中属于脏器的经络与脏直接相连、关系密切的经称为阴经,而将经络归属于腑脏器官与脏直接相连、关系密切的经成为阳经,阳经在四肢的外面,而阴经在四肢的内面,所以经络也是阴阳之气在体内的通道,《内经》中说:“脉以候阴阳”。
在人体中有十二经络,之间是相对称的,每一条阳经都会有一条阴经与之相表里,例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形成阴阳的协调与平衡,阴在人体内部,守候着阳,阳在人体的表面,守卫着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五经与五行
道家的五行之说被运用于很多的领域,就连中医也对其赞不绝口,而中医也结合道教的五行之说,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按照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的特性来分类,而这五行之间也是互相相生相克,例如: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克土,土克水……,在《内经》中将五行的学说运用于医学,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中医五行之说,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而五脏分别有着自己独立的五经,即心经、肝经、脾经、肺经、肾经。所以五经与五行之间的关系尤为的密切。例如,容易生气的人,肝经比较旺盛,因为肝经主怒,而女人更是容易生气,而肝经由又经过乳房,会增加患有乳腺癌增生的几率,甚至是乳腺癌的患病率,而木克土,所以肝经由异常的情况又会影响到脾经,也就是整个消化系统方面也可能出现疾病问题,常有的表现为:腹泻、腹胀或胃疼等症状。
中医认为经络的通畅,血气才能能够充足的供应四肢百骸,而中医又将人分为神形两部分,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而经络也就是神运行的地方,而从阴阳相对论来说可以认为形属阴,神属阳,而中医认为五行也是一样,所以经络五行之间是对应的关系。
3.五色对应经络
在绘画的领域,用颜色来描述人的情绪的变化,而人体中的经络对内,与脏腑紧密的相连着,所以中医也用颜色来标注五经,肝经对应青色,心经对应红色,脾经对应黄色,肺经对应白色,而肾经对应黑色,所以可以利用颜色来治疗经络方面的虚症。
心经在夏季的时候与红色一起属火,所以中医提出了夏季着装红色有利于治疗心经虚的症状,例如:心慌心悸等症状的治疗效果会比较明显,看到红色就会心情放松愉悦,还因为红色的波长最长,可以大量的吸收紫外线,能够有利于保护皮肤病防止皮肤老化。
而肝经虚的人,平时的时候胆子会比较小,可以多穿青颜色的衣服,肾经虚的人,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多穿黑色的衣服,可以吸热,而肺经虚的人,在平常的时候多见于感冒的人,可以多穿白色的衣服,这些结论在中医的理论中都能找到相关的依据,所以说中医理论是多么的博大精深,而经络则是其灵魂所在。
与经络关系密切的疾病
1.上臂发青与肺寒有关
肺寒,就是寒气入侵肺部和肺经,而经络中的血液是热的,遇到寒气就会有淤积,血流就会受阻,而肺经主管整个呼吸系统,当出现感冒、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的时候,肺经都可能受到寒气的入侵,而肺经是手太阴肺经的简称,具体的位置是从上臂内侧开始一直到大拇指指尖,肺经上总共有11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即上肢大拇指一侧,还有大拇指、鱼际都属于肺,所以上臂发青都可能就是肺寒的缘故。
2.牙痛的时候找大肠经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牙痛的时候,总会伴有咽喉的肿痛,牙痛似乎与大肠经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的关系,而大肠经其实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其位置主要是分布比较广泛,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而大肠经与肺经的关系非常密切,呼吸系统有疾病的时候,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可作为治疗点,而中医也认为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的穴位开始,所以大肠发生异常的时候,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
所以当你牙痛的时候,按一下肩膀至手臂之间的部位,也会有疼痛感,就要想到,可能是大肠经出现了问题。
4.三焦经有病变可能会有耳聋表现
在人体的经络之中还有一条比较重要的经络,就是三焦经,分为上、中、下三焦,也是十二经络之一,其分布的部位非常的广泛,其中有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而三焦经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调研后肿痛等症状,所以当你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不妨试着按摩一下三焦经,可以有效的刺激三焦经,缓解期疾病的症状,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结语:人体的经络如此的神秘,中医将其视为灵魂,而从西方医学的角度去寻找,根本找不到经络的所在,这也就是中医经络学的奥妙之处,但是其确实存在着,还在养生、预防和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病取下,百病治足脚位于人体位置的最低处,承载着全身的重量,步履轻快,精神充沛,是人体气足神旺的表现,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精神百倍的感觉。而当人感到精神疲惫的时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脚发沉无力。
中医认为,脚,行气血,联脏腑、通内外,不同的部位分别投射着五脏六腑。所以脚又被称作是“第二心脏”。
中医早就有“上病取下,百病治足”之说,即全身许多疾病可以从足而治愈。
眼干——揉大脚趾
中医认为,“肝主目,肝开窍于目”,也就是说,肝是主管眼睛的,肝提供的血液及其阴津物质,源源不断地上输于目,才使目得以濡养。如果肝不好,那么血液及其阴津就不能濡养目,眼睛得不到滋养,自然会感觉到干涩,甚至是疼痛。
揉脚趾头缓解眼干,因为肝经起于大脚趾,所以,经常刺激大脚趾可以加强肝经的气血,从而滋养眼睛,缓解不适症状。
止咳——按小脚背
宝宝咳嗽,家长干着急没辙,不如抱着小脚丫给揉揉,尤其是脚背,这对那些风热咳嗽并伴有扁桃体炎的患儿,有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找到宝宝脚背上大拇趾根部两侧的部位,这就是扁桃腺的反射区。只要扁桃体发炎时,这个部位一按就会很疼,所以很容易就能找到。左、右大脚趾都要按摩,一只脚趾按摩5分钟。之后及时给孩子多喝温开水,或者放了一点盐的淡淡盐开水,孩子咽喉肿痛的现象就会明显减轻。
助降血压——转脚腕
俗话说,“人老脚先衰,养生先养脚”。可以说,从脚腕到脚底,是保健养生的一个“重镇要区”。而对老人来说,经常转动脚腕子,有助于抗衰老、降血压。
每天早晚各做1次,一般每次左右各转下,有高血压的人,一般有踝部发硬的症状,转动踝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坚持,有很好保健作用。
消化不良——扳扳脚趾
人的第二和第三个脚趾上的穴位与肠胃有关,按摩二、三脚趾趾缝间的内庭穴,可达到健胃的目的。
消化不良,有口臭、便秘的患者,最好顺着脚趾的方向按摩此穴,以达到泻胃火的目的;对于脾胃虚弱、腹泻、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后胃痛加重的患者,可逆着脚趾的方向按摩此穴。
静脉曲张——踮脚走
踮脚运动,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足部锻炼法。有研究认为,踮脚运动产生的双侧小腿后部肌肉收缩压挤出的血量,与心脏每搏的排出量大体相当。
长期进行这项运动,能解除久站、久坐后的机体疲劳、下肢酸胀和因下肢血液回流不畅而引起的静脉曲张。,每天坚持2~3次,每次5~10分钟。
睡觉流口水——按脚拇趾
入睡后流口水,醒来舌头两边有齿痕,并出现饭后腹胀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脾虚的征兆。
在足内侧大趾根部稍微突出的骨头后面,有一个太白穴,点揉此处可刺激足太阴脾经经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消除睡觉流口水症状。
抗衰老——常抬双脚
抬高双脚也是锻炼足部的有效方法,只要每天坚持高架双脚2~3次,每次5~10分钟,就会使腿部的肌肉得到放松,这么好的文章来自 人在吃饭时,心脏的工作状态会发生变化,如心跳加快8%~10%,心脏射出的血量增加,舒张压(低压)降低,大约持续30~分钟。
护心攻略①吃饭要细嚼慢咽,以“不饿”为主要目标,当有“饱感”则证明饮食已过量。
②对于吃饭过快导致的心慌等症状,可以停止进食,坐下休息,观察症状变化,通常过一会儿能逐渐好转。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医院诊治。
2.用力大便时因为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内压力,增加氧的消耗,使心率加快,心血量增加和每分钟心搏出血量增多,给心脏增加负担。
护心攻略①清早起床后,一杯温热的开水或牛奶,都可以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
②可顺时针方向进行腹部按摩,以刺激肠蠕动。
③平时应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果蔬,多喝水。必要时还可以服用一些缓泻药物,帮助排便。
3.忍受不良情绪时在丧偶后的最初几周内,人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发作的风险会上升。有人对正在暴怒者的心脏进行过测试,发现这时心跳急剧加快,有的还变得不规律。
护心攻略①当不良情绪产生时,应当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千万别闷在心里。如果十分痛苦,最好哭出来。
②可适当地进行一些锻炼,如养鱼、种花、散步、做保健操等,也对舒缓情绪有帮助。
4.剧烈运动后运动性猝死常常猝不及防,往往发生在既往健康没有明确心脏病史的人身上。运动性猝死主要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满足运动时机体的生理需要。这有可能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的紊乱,从而容易出现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护心攻略①要学会自己监测脉搏,用手指按住手腕处的动脉,每分钟适宜脉搏为(-年龄)次以下。
②若在跑步过程中突然觉得胸闷心痛、憋气严重,就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一定先把跑步速度降下来,看看是否有所改善;如果还是没有好转,及时就医,避免悲剧的发生。
5.早晨6~9点上午6至9时为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心绞痛和猝死往往会在上午9时左右发生。此时段发作的非致命性心脏病比晚上11时发作的心脏病多3倍左右。这个现象被又被称为心血管事件的“晨峰现象”。
护心攻略在早晨起床时要掌握好“3个半”,这样至少可使1/2的心脑血管病人免于发生意外或猝死:
①睁开眼睛后,继续平卧半分钟;
②再在床上坐半分钟;
③双腿下垂床沿坐半分钟,最后再下地活动。
一、分享中医医道,分享传统和经典,一起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传播中医。
二、传播中医学习课程,让更多中医爱好者能走入中医大门;
三、举办行业交流,推广中医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