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开会,你们先到我办公室坐坐吧!”吴立群挂完电话,记者跟随着护士走进一个干净整洁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办公桌上那个硕大的心脏模型,旁边的台子上摆放着荣誉证书及吴立群参加学术论坛时的照片,一旁的书柜里塞满了心脏内科相关专业书籍。20分钟后,一张俊朗的脸庞出现在记者面前,还未有时间分辨来者是否是吴立群本人,那人便匆匆穿起白大卦,径直往办公室附近的重症病房走去。助手边整理文件边介绍:“前面这位便是吴医师,他现在急着去为一名突发病患诊疗。”
“今天还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吗?换药以后感觉如何?……”在患者王彩琴的病床前,吴立群耐心地询问着病患的情况,并时不时地去查看旁边仪器上显示的数据。
“昨天进来时还觉得头晕、胸闷,现在用了您开的药,感觉好多了!”王彩琴轻声回答,显得有些虚弱。她的家属则站在一旁,始终保持着微笑,用胜于言语的表情感激着吴立群的救命之恩。类似的场景,经常在“瑞金”的心脏科发生。
吴立群刚从重症病房走出,迎上来的便是另一名患者家属递上前的一叠厚厚的检查报告。“先让患者入院,我会尽快安排出手术时间。”认真阅读完报告上的每条信息后,吴立群叮嘱护士长。原来,9年前这位患者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现在到了更换的时间,患者家属希望由吴立群亲自手术。
《儒林外史》中写道,医家有割股之心。古人把医生治病救人的热情之心表达得十分形象,作为现代医生,今年54岁的吴立群正是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去年5月5日,心动过速患者方芸(化名)来院就诊,吴立群原计划安排她两天后做射频消融手术。可是,次日中午,方芸突然房速(房性心动过速)发作,当晚7时左右,心跳达每分钟次。
“这可怎么办?我妈有严重肝损,不能用药控制病情。”方芸的家属急得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
“病情复杂,需马上手术。”吴立群查看完患者病发时的心电图,立即作出决定。
“吴主任,你已经做了一整天的手术,这样会不会太辛苦了?”家属担忧起吴立群的身体。“我不要紧。但病人如果不马上动手术,很可能坚持不到明天下午……”吴立群解释并征得家属同意后,顾不得吃上一口饭,直奔手术室展开术前准备工作。此时,墙上时钟的指针已指向晚上8时。由于手术及时,方芸得救了。旧金山心脏节律大会上获华人最佳新电生理治疗新技术大奖
勇攀医学高峰,义无反顾出生于原天马镇的吴立群读小学时,父母因工作忙碌无暇顾及他的生活与学习,他成了学校出了名的“皮大王”。那个年代,上学期间没什么好菜,米饭能吃饱就不错了。长期饮食不均,在2年级到3年级期间,吴立群得了缺铁性贫血,经常头晕。除了调皮捣蛋外,每天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医院里打针、吃药。随着时间推移,吴立群学会与医生、护士们打交道,医院环境,医院、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学毕业那会儿才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也特羡慕科学家。”吴立群说,可是,因基础不够扎实,小学升初中时,他的数学只考了16分。拿到成绩单的那天,吴立群沉思了许久,随后掏出小学四、五年级的教材,利用暑假时间拼命补课。
付出总有回报。中学里,吴立群的学习成绩蹭蹭上升。填报高考志愿的那天,他不顾家人反对,坚定地将10个志愿全部填写为——医学。
“从小立志学医,也会一直走下去。”吴立群说,医学专业毕医院,日子过得真是苦。晚上值班,不论外面天气如何,一接到急诊电话,就立马背着药箱出诊。“在龙游的那5年,很锻炼人!急诊时,没有导师跟着,我只能依靠自学与积累临床经验,不断提高诊疗技术。”也就是这样的环境,将吴立群练就成了一名全科型医生,年仅28医院的内科主任。
随着医术不断精进,吴立群逐渐喜欢上了心内科。“上海交通大医院在这方面拥有良好的基础,可以提供大平台,个人发展空间也更大。”吴立群一语道破来上海原因。
上海,一个充满魅力又竞争异常激烈的城市,在这里,机遇与挑战时刻并存。医院门诊部的一面墙体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地写着余位医生的名字。想要在这卧虎藏龙的地方脱颖而出,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绝非易事!初来时,吴立群每隔三天就会排到一个夜班,上完夜班又得参与第二天的手术。最多的一天,他竟然连续做了10多台手术。这便是他初到“瑞金”时的工作节奏。即便现在身为主任医师,吴立群还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早晨,第一个来到科室;每天晚上,最后一个离开科室。“到食堂吃早饭,每次只能买到两个包子,想加一根油条都不行。只因为来得实在太早,食堂的油条还未出炉。”在别人眼中看着十分苦闷的事情,吴立群却这样轻松地描述着。
医院会对每位医师进行评估考核,即便是主任医师也不例外。升为主任医师后,单位从第三年对其进行评估考核,如果未通过评估,会逐步降级使用。每当同学劝说吴立群选医院,让自己活得安逸点时,吴立群笑笑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咱不比别人聪明,惟有更勤奋、努力,外加持之以恒。”从硕士到前往美国作访问学者,再到医学博士,这些年,他不断自学新知识,努力去“破解”一例例疑难杂症。截至目前,他已经完成了余例冷冻球囊手术,成为国内完成冷冻手术最多的一名医生。
去年8月,在一次医学体验营中,吴立群与参营的“医二代”们分享了自己这些年的成长、行医故事及感悟。他告诉学员们,天道酬勤,没有艰辛的付出就不会有丰硕的回报。
介绍平常阅读的书籍
最大的孝,是对病患和医学事业有贡献年,吴立群所在的医学研究中心率先建立心室颤动的电生理特性数据库,评估多项与心室颤动相关的参数,为国内其他单位开展相关研究创造了先驱条件。
年,吴立群组织成立“心脏节律创新团队”,致力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转化医学研究、紧密联结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手术。
年,在心律失常论坛上,国内外40余位心血管专家就学界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应用等主题进行演讲交流。吴立群及其同事进行冷冻球囊治疗房颤和磁导航等新技术的现场手术演示。
……
采访中,吴立群又接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某心脏协会邮件,世界顶级心脏内科专家邀请吴立群参与几天后论坛里的会面交流。今年5月初,吴立群在美国旧金山心脏节律大会上获华人最佳新电生理治疗新技术大奖。
吴立群正用自己沉甸甸的“心血”书写着人生。近年来,吴立群带领团队,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中心,开展基础与临床研究,完成从一位“输血者”到一位“造血者”的转变。“每1天、每1小时、每1分钟,都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周一到周五,吴立群要开展门诊与手术,周末两天要带领研究生做实验。
回头看来时的路,绝无虚度!当然也错过了不少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他还记得父亲去世前的场景。那段时间,一直居住在上海的父亲执意要回常山。没多久,父亲病危的消息在凌晨传来。吴立群将妻子送上回衢州的动车时,含着泪愧疚地解释着:“我实在走不开,明天有7台手术,大部分病人来自外地,光预约就得花费很长时间,咱不能因为自己的事耽误了人家的时间。”次日傍晚,当吴立群做完所有手术,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常山……
“孩子,不必愧疚。我们看到你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那就是尽了最大的孝。”父亲的教诲,至今还在他耳边回荡,也促使着他更加努力工作,并致力于培养新的医学人才。作者吴可嘉
编辑念念
版式大苹果
常山新闻网原创作品,未经书面许可,谢绝转载。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白癜风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