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发病原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治疗医院
预防知识
护理方法
饮食健康

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的原因

如麻醉期一样,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相当高,约7.5%~20%,其原因也复杂多样。

(一)麻醉因素

麻醉药的作用,病人未完全清醒,肌张力下降及声门水肿引起上呼吸道梗阻;麻醉性镇痛药对呼吸中枢的抑制;肌松药的残留致通气量减少,术后早期肺功能改变(低肺容量、肺不张等)等均可致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中以心动过速、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室性早搏最为常见。

(二)手术因素

手术创伤后应激反应,致内源性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心脏手术术中损伤传导系统、心肌保护差、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可引起术后相当段时间内出现心律失常。

(三)电解质及酸碱紊乱

术后电解质、酸碱紊乱较为常见,是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1.钾轻度低血钾多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及室性早搏。重度低血钾可致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低血钾可加重洋地黄中毒,故更易出现心律失常。低钾严重时,通过植物神经可引起末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高血钾通常出现心搏徐缓和心律紊乱,轻度高钾5.5~7mmol/L时,心电图表现为Q-T时间缩短,T波变得尖高对称,基底狭窄而呈帐篷状;至7~9mmol/L时,出现P波振幅降低,P-R间期延长,以至P波消失;9~11mmol/L时,室内传导更为缓慢,QRS波群变宽、S-T段和T波融合而成双相曲折波形;至12mmol/L时,极易引起折返运动形成室性异位搏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纤颤乃至心脏停搏。

2.镁镁是激活Na+-K+-ATP酶必需的物质,低镁可导致心肌细胞失钾,致静息膜电位、传导性和复极发生改变;镁也是钙抑制剂,低镁可增加缓慢钙离子,因此而促进心律失常的发生,如频发房性或室性早搏、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并且镁缺乏引起的心律失常往往对一般抗心律失常药有对抗性。而难以控制症状,但在补镁后常消失。高镁血症可引起心脏的刺激传导障碍和抑制细胞膜兴奋性。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室内传导阻滞,当超过7.5mmol/L时可发生完全性传导阻滞,并可抑制心脏收缩致心脏停搏。

3.钙高钙血症时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发生。心电图表现为Q-T时间缩短、ST-T段改变、房室传导阻滞。若未及时治疗可致致命性心律失常。低血钙心电图表现为Q-T时间延长,S-T段延长及T波平坦或倒置。

4.酸碱失衡酸中毒时H+可竞争性抑制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减弱心肌收缩力,使心室纤颤阈下降,易诱发心室颤动。此外,酸中毒时细胞内K+外流引起高钾血症,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碱中毒时,血红蛋白氧解曲线左移,使HbO2在组织内不易释放氧,此时虽然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正常,但组织内仍可存在缺氧,致酸性代谢产物增加。此外,碱中毒常与低血钾同时存在,易诱发心律失常或易发生洋地黄中毒。

(四)机械性刺激

手术切口疼痛、气管内导管刺激(吸痰、拔管)、胃肠胀气、躁动、焦虑、膀胱胀满及各种引流管刺激均可造成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心肌耗氧增加,氧供、氧耗失衡,造成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五)循环功能

术后苏醒期由于内源性和各种外源性刺激致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异常,心脏及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刺激,药物“撤退”反跳性心血管兴奋等均可引起术后高血压的发生,致心脏负荷加重,室壁张力增加,心肌氧耗增加,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任何原因所致的低血压、低心排综合征,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组织器官和心肌氧供减少,组织细胞水平的物质和气体交换障碍,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增多,均可诱发和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一旦发生心律失常,又可进一步影响心排血量,形成恶性循环。

从低温状态复温时以及某些血管活性药物对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从而影响血流的再分布和重要器官的有效灌注;肺血管阻力和体循环阻力增加,致左、右心室负荷加重,易产生心肌缺血、损伤和心律失常。

(六)药物

术前长期应用心得安的患者,术后易出现心率减慢和心力衰竭;洋地黄过量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奎尼丁可减慢心室内传导。术毕纳洛酮应用致心血管处于兴奋状态,引起高血压、肺水肿、心肌耗氧增加及心律失常。低血钾时,应用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钙剂、碳酸以及过度换气均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七)其他

术后低体温、高热、脓毒症、内分泌功能障碍均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摘自《现代麻醉学》第三版









































北京十大最好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医白癜风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rsw.com/fbyy/1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