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是我国第二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室性早搏。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也逐渐升高。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下关于房颤的研究历史、研究成果和房颤迷宫术。
“心律失常的爷爷”国外学者把房颤趣称为“thegrandfatherofarrhythmias”(心律失常的爷爷),表明医学界发现及研究房颤的时间较其他心律失常更早、历史更悠久。
早在年,47岁的莎士比亚写到,“我的身体在颤抖,我的心在疯狂地舞动着,但这并没有引起我的快乐”,这段话被医学史认定是对房颤最早的描述。17年后,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解剖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Harvey)首次在动物体上直视了房颤的发生。直到年,荷兰心电学大师艾因特霍芬(Einthoven)首次记录到房颤的心电图。房颤漫长而悠久的研究史,使其无愧于“thegrandfatherofarrhythmias”之称号。
“爷爷的心律失常”针对房颤发生率的研究表明,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上世纪90年代房颤发生率骤升2倍。深入研究发现,房颤发生率骤升的原因之一是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60岁后房颤发生率均陡然上升(图1),而80岁以上的人群房颤发生率达8%,且年龄每增长1岁,房颤发生率升高2%,因此当今房颤又被誉为“爷爷的心律失常”(theatrialarrhythmiasofgrandfather)。
研究证实,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心脏将发生生理性退行性改变,心房肌纤维化进行性加重,片状的纤维化使正常心房肌大量丧失,进而形成房颤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房颤可被视为一种高龄者的退行性病变。
房颤-室颤-猝死链房颤-室颤-猝死是近年在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中新发现的疾病链。
ICD记录的资料表明,18%的室颤患者率先发生的是房颤,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会恶化心功能,不少房颤能恶化并演变为室颤,进而引发猝死。因此,房颤并非良性心律失常,其引发临床恶性事件的后果应引起重视。
迷宫术与房颤年,考克斯(Cox)提出并创立了治疗房颤的外科迷宫术(Maze)。他通过动物试验发现,房颤时的折返波主要环绕在心房腔内的各种解剖学开口部位,通过手术切割将这些部位解剖学的完整性破坏后,能够预防房颤发生。
因此,在心房的多个部位、多个方向,用手术刀做线性切割,把整个心房用切割线隔离成大小不等、互相连通的区域,形成一个迷宫样的阵式,这使房颤发生后的f波只能在一个小的局部运行而传播不到其他区域(图2),可达到房颤波在心房局部区域自生自灭的效果。
Cox创立的迷宫术使房颤的外科治疗发生了质的突破。年公布的一组例房颤迷宫术治疗结果表明,手术总成功率达99%。
随后,房颤迷宫手术进一步发展至Ⅱ型和Ⅲ型。房颤的治疗经历了一个由画“点”到画“线”的过程,其中迷宫Ⅲ型手术是房颤治疗的经典标准。
传统迷宫Ⅲ型手术视野暴露困难一直是治疗难题,医院程云阁主任在房颤迷宫Ⅲ型手术的基础上,采用胸腔镜下手术的方式,开拓了外科微创治疗房颤的先河,胸腔镜下迷宫Ⅲ型手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势,手术成功率高达90%以上,目前国内也仅有程云阁主任可做。
如果您想咨询心脏病的问题可以加我们的小助号:xinneixiaozhu,我们会及时回复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咨询更多心胸健康相关问题